点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周涛, 刘佳怡, 邓胜利
    摘要 (818) RichHTML (821) PDF全文 (38)

    [目的/意义] 作为一个热门应用,在线知识类视频的传播效果包括传播广度、传播认同度和传播参与度等对于视频平台来说至关重要。基于信息处理的启发式—系统式模型(HSM),研究了知识类视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 研究在线爬取B站12 301条知识视频数据,从中提取出各变量的对应字段信息,采用STATA进行分析,并考察粉丝数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发布者特征、标题特征、封面特征、内容主题、视频时长和标签等显著影响视频传播效果,且粉丝数起正向调节作用。因此,视频平台需要重视这些启发式和系统式因素,从而提高知识类视频传播效果,以获取竞争优势。

  • 孟猛, 尤剑, 刘晨晖, 曾子明
    摘要 (712) RichHTML (672) PDF全文 (63)

    [目的/意义] 总结国内外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研究进展,发现现有研究已经取得的成绩,提出未来值得关注的潜在研究方向,为后续开展相关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对收集到的国内外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界定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概念,归纳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总结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理论模型的发展和衍化规律。[结果/结论] 未来可考虑从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前置动因的构成、情境嵌套下的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健康信息采纳执行意愿的中介作用和健康信息采纳实际行为的测量4个方面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做进一步研究。

  • 陈果, 尹梓涵
    摘要 (475) RichHTML (315) PDF全文 (18)

    [目的/意义] 健康信息学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本文旨在梳理国内外信息资源管理学科中健康信息学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我国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健康信息学的深入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本文搜集了43本中外信息资源管理期刊中近3年健康信息学相关的1 236篇论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其研究主题进行了分类编码;并在各主题下筛选了共228篇代表性论文,对比综述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和异同。[结果/结论] 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健康信息学研究主题可归纳为健康需求与搜寻行为、健康信息技术研究、健康信息服务3个基础主题,以及公共卫生健康、健康信息素养、健康信息学中的文献计量、社交媒体中的健康信息4个交叉主题。国内外健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和健康信息技术的相关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我国健康信息学进一步发展可借鉴国外经验,关注特定细分群体的健康信息需求与服务,提高信息技术在健康信息学的应用。

  • 姜佩昕, 袁勤俭
    摘要 (453) RichHTML (432) PDF全文 (33)

    [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厘清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填补国内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在使用互动仪式链理论过程中的空缺。[方法/过程] 本文对国内外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得出互动仪式链在信息系统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局限和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目前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研究、信息技术服务研究以及知识分享行为研究3个方面,鉴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从研究对象差异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用户群体细分化、研究方向创新4个角度切入,不断丰富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

  • 曹茹烨, 曹树金
    摘要 (394) RichHTML (383) PDF全文 (80)

    [目的/意义] 高价值专利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识别高价值专利并从多维度挖掘技术演化特征,对于发现技术创新要素与创新规律,助力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的制定均具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以“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利文献为例,从技术价值、专利权利和市场前景3个方面设计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以识别出高价值专利,进而基于CasRel知识抽取模型构建高价值专利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上从技术主题、本质、应用领域、方法、解决问题等维度分析技术创新演化的态势。[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基于知识图谱的高价值专利技术创新演化分析方法视角更加多元、分析层次更加深入,能够为技术研发者、科技政策或战略制定者实施进一步的创新提供更具体的参考。

  • 赵静, 倪明扬, 张倩, 贺亚萍, 王林林
    摘要 (381) RichHTML (353) PDF全文 (48)

    [目的/意义] 探究研究生持续使用AIGC推行学术实践意愿的影响机制,为推动AIGC在学术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方法/过程] 整合UTAUT2模型及TTF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挖掘研究生持续使用AIGC开展学术实践意愿的关键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 绩效期望、个体创新性和努力期望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显著影响任务技术匹配;任务技术匹配对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效果没有成立,但通过影响绩效期望对其起到间接显著作用;学术道德规范在社群影响路径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对特定对象的忽视与定性分析解释力不足的问题。

  • 王振鲁, 高晓琴, 陈亮
    摘要 (363) RichHTML (337) PDF全文 (26)

    [目的/意义] 交叉融合发展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必然出路,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教育部人文社科交叉学科/综合研究项目作为交叉综合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推动人文社科类交叉综合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研究旨在为未来的人文社科类交叉综合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方法/过程] 本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近十年(2014—2023)教育部资助的4 045个交叉学科/综合研究项目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项目的数量、类型、机构分布、项目负责人、研究主题及其趋势等。[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人文社科类交叉综合研究在数量和深度上均呈现稳步增长,且研究主题涵盖广泛。在城乡社会发展、特殊群体问题、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应用、心理健康与教育创新等方面形成了重要的研究热点,并呈现出多学科融合、实证研究与理论探索相结合、关注现实问题、创新性与实用性并重等显著特点。

  • 闫薇宇, 吴建华, 袁勤俭
    摘要 (339) RichHTML (329) PDF全文 (36)

    [目的/意义] 帮助学界深入了解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对信息系统领域中使用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梳理,系统性地归纳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使用信息技术意愿、用户使用信息技术绩效、信息技术对用户满意度影响、用户持续使用信息技术意愿4个方面;研究存在“对群体层面的研究有所欠缺”“较少关注用户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缺乏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横向对比”“缺乏引入新型技术可行性的研究”等局限性;不断扩充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内涵和应用、对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进行横向对比、探索新型技术新的应用场景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 张艳丰, 刘敏
    摘要 (336) RichHTML (277) PDF全文 (52)

    [目的/意义] 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深入解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方法/过程] 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知—行为”4个维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模型要素解析,并利用现象图析学质性方法深入挖掘该行为的内在机理,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关系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可分为注意触发、认知判断、感知控制、行为反馈4个子机理。

  • 刘清民, 王芳, 黄梅银
    摘要 (328) RichHTML (327) PDF全文 (46)

    [目的/意义] 作为中文分词的基础研究,新词发现是研究政策创新和扩散的重要技术方法。本文通过改进新词发现算法优化了政策文本分词不准确的问题,并构建词库以支持人工智能政策的演化研究。[方法/过程] 提出多特征融合新词发现算法MFF,实现了对人工智能政策新词的挖掘,从新词角度对人工智能政策的创新、延续和扩散进行演化分析。[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证明,本文提出的多特征融合新词发现算法MFF能够有效提升分词效果,丰富领域词库;人工智能政策新词出现的时序变化反映了不同阶段政策关注的重点发展领域,揭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政策创新、延续、扩散和演化方面的特点。

  • 洪闯, 李中明, 徐金藤
    摘要 (323) RichHTML (240) PDF全文 (23)

    [目的/意义] 开展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有利于后续政策的制定和优化,对于推动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在全面调研我国省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制定的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政策文本的基础上,采用政策计量分析方法探究现今政策体系中的政策工具、政策目标、参与主体使用情况及其运行特征。[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政策存在政策工具结构有所失衡、政策目标协调性有待加强、参与主体功能空间尚需释放等问题。基于此,建议从优化政策工具搭配、均衡政策目标配置、挖掘参与主体价值3个方面完善政策供给,从而推动我国老年人健康信息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

  • 毕达天, 黄伟鑫, 王雨菲, 王传清
    摘要 (314) RichHTML (273) PDF全文 (60)

    [目的/意义] 通过对过去10余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把握用户跨社交媒体信息行为研究的特征和不足,并提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为该领域的发展和理论突破提供助力。[方法/过程] 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和质量评估筛选文献,再通过内容分析的方式从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主题归类等方面进行总结整理。[结果/结论] 用户跨社交媒体信息行为研究具有用户类型多样性、社交媒体异质性、信息线索一致性、行为模式协同性等概念内涵,理论基础聚焦在研究背景、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等维度,研究主题可归类为不同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行为和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媒体中的信息行为。未来研究应当进一步扩展概念特征的外延,构建专有的理论模型和深挖其实践价值。

  • 马海群, 崔文波, 张涛
    摘要 (307) RichHTML (267) PDF全文 (34)

    [目的/意义] 揭示数据安全政策主题的演化规律,对完善数据安全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文选取我国547部数据安全政策文本,利用NMF主题模型进行主题挖掘并结合Word2Vec词向量模型,从主题内容演化和主题强度演化两个视角进行可视化处理与分析。[结果/结论] 识别出网络安全、应急处置、安全保障、个人隐私等主题,而主题演化内容呈现聚集性,演化领域呈现扩散性;数据开放、公共数据等核心主题整体演化强度趋势不断提高,但个人隐私、安全可控、监测预警相关主题政策占比失衡。针对主题挖掘及演化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数据安全治理现状提出4点建议:持续加强数据开放与安全的协同;加强全流程的数据安全治理;完善技术与政策融合的数据安全治理机制;平衡政策主题演化注意力分配。

  • 张倩, 马海群, 牛晓宏
    摘要 (294) RichHTML (269) PDF全文 (32)

    [目的/意义] 数据安全政策对保障和推进数据安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对现行有效的数据安全政策进行量化评价,将为后续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选取2016年至今各级政府制定的数据安全政策为研究对象,通过ROSTCM6提取高频词汇并绘制社会网络图谱,选取10项代表性强的数据安全政策、条例等文件,政策名称代码记为P1、P2、…、P10。参考PMC模型相关研究的评价指标,构建数据安全政策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果/结论] 数据安全政策总体尚可,P2为优秀等级,P1为良好等级,P3、P6、P9为及格等级,P4、P5、P7、P8、P10为不佳等级,在政策性质、政策时效、政策领域、政策对象等方面表现较好,在政策重点和政策工具等方面有待提高。

  • 沈钰, 李英群, 刘嘉龙, 刘江峰, 宋宁远, 裴雷, 张晶
    摘要 (272) RichHTML (246) PDF全文 (48)

    [目的/意义] 系统动力学的仿真模拟能够全面捕捉政策影响下的复杂社会系统动态性,准确模拟政策干预随时间推移的累积影响,评估政策的实施效果,对于推动政策工具科学高效地制定和使用,以及提高政策效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方法/过程] 以人口生育政策实施为样例,基于生育率等关键性影响因素与教育经济等环境影响参数,借助Vensim PLE构建一套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动态演示人口—政策—经济子系统间的交互,设计执行3项差异化政策干预情景,深入模拟预测不同政策导向下的人口变迁路径与演化趋势。[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生育政策的放宽在促进人口增长的同时,有效缓解老龄化趋势。但政策影响日渐式微,亟需结构化变革与调整。

  • 毕崇武, 张燕婷, 金燕, 孙倬
    摘要 (267) RichHTML (220) PDF全文 (34)

    [目的/意义] 从信息链视角探究在线健康信息质量治理的用户作为生产者、传播者以及消费者等不同角色时, 影响其信息自治行为及自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其演化规律, 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方法/过程] 首先, 界定用户在信息链上所处的不同健康信息角色与其对应健康信息自治行为的成本与收益; 然后, 构建"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三方演化博弈模型, 并分析其动态演化过程与均衡稳定策略; 最后, 通过Matlab进行数值仿真, 探讨各参数变化对用户自治行为的影响, 验证模型及演化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 自治过程中, 影响生产者博弈策略的主要因素是"主动提升"成本与信任收益等; 推动传播者从"常规接受"转向"主动阻断"的主要因素是反馈激励与流量收益等; 促使消费者从"消极规避"转向"积极规避"的主要因素是反馈成本与正向激励等。

  • 陈玉, 胡泽文, 周西姬
    摘要 (266) RichHTML (227) PDF全文 (21)

    [目的/意义] 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是全球技术、经济和战略竞争的重要基础资源。近年来,专利数量激增,专利信息的“科技金矿”地位持续受到质疑,这也使得海量专利数据中的知识发现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本文对国际高价值专利研究进行全面深入解读,有利于为研究者、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本文首先综合使用TF-IDF算法和LDA主题模型挖掘国际高价值专利研究的热点主题,然后基于扎根理论对国际高价值专利研究热点主题及文献进行自下而上的三级编码,实现对国际高价值专利研究主题范畴的归纳与综述。[结果/结论] 国际高价值专利研究主题形成了7个主题范畴,其中专利价值评估和核心专利价值预测两大类主题为国际高价值专利研究的热点主题范畴;专利价值评估包括专利多维价值评价指标、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专利质量影响因素3个方面;核心专利价值预测包括核心专利特征研究以及核心专利识别方法,主要识别方法有机器学习方法、文本挖掘方法和引文网络分析等。

  • 严炜炜, 曹灿瑜
    摘要 (265) RichHTML (234) PDF全文 (28)

    [目的/意义] 基于多平台视角挖掘用户知识交流主题特征,构建用户画像标签体系,有助于全面理解用户利用差异化平台开展知识交流行为的规律偏好,为平台提供精确优化策略,为平台间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采集大众社交平台、兴趣交流平台、垂直知识平台3类典型平台中ChatGPT话题相关的原创博文及用户数据,采用BERTopic模型凝练知识交流主题,结合多平台数据特点,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知识交流行为属性和知识交流主题属性4个维度抽出画像标签,通过K-means聚类实现用户画像,呈现群组特征并进行平台差异对比。[结果/结论] 研究识别出了应用场景、行业进展、未来探讨、相关产业、咨询求助、热门话题、使用感受、风险监督8大知识交流方向及46个主题;根据属性特征将用户划分为专业贡献型、综合共享型、社交求知型和话题潜力型4类,平台间知识交流主题和用户画像存在显著差异,各平台应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方式,增强平台用户黏性。

  • 刘佳, 钟永恒, 何晓东, 李贞贞, 赵展一, 王辉, 宋姗姗
    摘要 (261) RichHTML (245) PDF全文 (15)

    [目的/意义] 基于多元关系挖掘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关联模式,对揭示技术关联的科学基础和产业方向,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首先,利用LDA模型与人工判断方法识别出论文、专利、产品主题,基于论文与专利主题的引用关系、主体关系、内容关系构建科学关联度指标,基于专利与产品主题的交叉关系构建产业关联度指标;然后,基于科学关联度和产业关联度二元维度识别各技术主题的科学—技术—产业关联模式;最后,选择量子通信技术领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量子通信领域的技术主题关联模式包括S模式、S-T模式、T-I模式、S-T-I模式。随着时间推移,科学—技术—产业之间的互动逐步加深;量子通信技术遵循“材料研究—应用模块—应用核心技术—应用系统”的演化路径。

  • 邱均平, 黄薇, 付裕添, 童子鲜
    摘要 (259) RichHTML (229) PDF全文 (33)

    [目的/意义] 微信已成为人们接收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医疗健康类公众号常常发表虚假、劣质、失实、诱导性的健康信息,而用户是否具有在线健康信息甄别能力是其健康信息素养提升的首要基础。因此,对微信用户甄别能力水平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收集相关研究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单因变量健康信息甄别能力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通过计算各影响因素指标投影重要性来衡量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结果/结论] 通过研究发现,内容更新、信息可读性、政府宣传这3个因素对用户健康信息甄别能力的影响最为突出,信息源权威性、媒体宣传、信息内容专业性、专家推荐、健康信息关注度、社会共识等因素影响次之,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年龄等因素影响最低。

  • 尤剑, 余先明, 孟猛, 曾子明
    摘要 (256) RichHTML (228) PDF全文 (50)

    [目的/意义] 对全球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展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研究方向和方法参考。[方法/过程] 运用VOSviewer等工具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发文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揭示本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结果/结论] 国外文献聚焦4个主题:健康信息采纳的行为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健康信息采纳行为视域下的服务框架、公众决策;国内文献聚焦3个主题:在线健康社区信息采纳的影响因素研究、健康信息采纳视域下的健康传播研究、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预测分析。研究前沿主要聚焦两个方面:针对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模型构建、影响健康信息采纳行为的用户特征。

  • 裴雷
    2025, 45(1): 4-4.
    摘要 (255) RichHTML (215) PDF全文 (22)
  • 郭海玲, 刘仲山, 卫金金
    摘要 (251) RichHTML (216) PDF全文 (29)

    [目的/意义] 在数据跨境流动助推全球化发展这一背景下,探索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路径,为提升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效能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本文引入SFIC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并对其进行适用化修正,通过剖析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的现实困境,提出基于SFIC修正模型的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纾解路径。[结果/结论] 本文构建出“初始条件—制度设计—催化领导—协同过程—评估反馈”五维一体的纾解路径框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协同治理文化、激发协同主体治理积极性、搭建统一的协同治理平台等多项具体举措,旨在促进我国数据跨境流动协同治理的长效化、可持续化健康发展。

  • 沈彦琪, 宋小康, 朱庆华
    摘要 (248) RichHTML (213) PDF全文 (48)

    [目的/意义] 替代搜寻成为信息弱势群体弥补数字鸿沟的重要方式, 从被替代者的视角出发, 研究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对于进一步理解替代搜寻的行为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模型, 共提出5个假设,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238份有效老年人样本数据, 使用SPSS和SmartPLS软件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 社会互动、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和健康意识均正向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素养, 其中老年人自身的健康意识是影响其健康素养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调节效应分析发现, 健康意识能够正向调节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 社会互动负向调节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对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影响。

  • 胡泽文, 王梦雅, 韩雅蓉
    摘要 (244) RichHTML (223) PDF全文 (43)

    [目的/意义] 挖掘并可视化全球性颠覆性技术:区块链领域发明专利文献中隐含的细粒度新兴和热点技术主题及其演化差异,能够为领域从业者、科技政策制定者、管理部门和科技研发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以全球区块链领域的专利文献为基础,按时序划分不同的时间切片,综合运用LDA主题模型、Word2vec词向量模型和BERT语言模型构建区块链领域技术主题挖掘模型,同时通过构建识别新兴和热点技术主题的四维指标:主题热度,主题族群,主题技术性和主题新颖度,识别出区块链领域细粒度新兴和热点技术主题,并结合主题演化模型,对新兴和热点技术主题差异进行演化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LDA2Vec-BERT主题识别与演化模型能够基于区块链领域海量专利文献标题和摘要识别出领域的新兴技术主题和热点技术主题,并直观清晰展示出区块链领域细粒度技术主题的演化趋势和特征,发现区块链技术形成从构架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发展趋势。通过模型结果对比可以发现,识别结果科学合理,且模型的精准率、召回率、F1值均高于其他识别模型,证明构建的集成模型能有效识别颠覆性技术领域细粒度新兴和热点主题。

  • 黄颖, 虞逸飞, 孙蓓蓓, 张琳
    摘要 (240) RichHTML (177) PDF全文 (17)

    [目的/意义] 论文学科分类是科学计量学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科研评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代参考文献的单篇学术论文学科分类方法,其核心是基于对目标文献多代参考文献信息的挖掘形成较为完整的学科结构,进而为目标文献分配1~3个学科类别。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本研究以1999—2018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对单篇论文的学科分类效果进行比较,并从学科领域和期刊层面展开应用场景的探讨。[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利用多代参考文献的学科类别信息可以降低目标文献中学科分类的熵值,有效提升单篇学术论文的学科分类效果;通过运用不同的权重设置规则和多学科科学处理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多学科期刊文献的学科分类问题,并且可以为跨学科学术论文的识别提供可行方案。

  • 李亚菲, 何文芊, 刘晓宇, 裴雷, 陈烨, 彭星
    摘要 (231) RichHTML (221) PDF全文 (34)

    [目的/意义] 数字经济政策已成为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实证分析我国地方数字经济政策的实施成效,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方法/过程] 本文利用2010—2021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PSM-DID方法检验了地方数字经济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结论] 地方数字经济政策能够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但其促进作用存在两年时滞;人口规模较大或行政等级较高的城市数字经济政策实施成效更显著;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政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超过了东部地区。

  • 周文泓, 王欣雨, 陈喆, 彭淼
    摘要 (230) RichHTML (188) PDF全文 (35)

    [目的/意义] 对我国各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实践行动展开调查,旨在发现更优的实践策略,并进一步推进数据要素化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方法/过程] 通过分析相关省市的公开信息,实践现状从运营定位包括行动主体、数据对象、运营方式、运营成果在内的行动要素以及政策和平台保障三大方面得到梳理。[结果/结论] 基于对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各方面的实践分析,进一步提出优化展望:实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多维构建与精准定位的平衡、扩展深化创新探索进程中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行动要素、强化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保障要素配置、推进全国一体化协同体系的建设。

  • 刘聪, 郭凤娇, 梁琪奇, 藏月, 王婧菲
    摘要 (228) RichHTML (237) PDF全文 (16)

    [目的/意义] 学术论文创新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对学术论文创新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有助于厘清各阶段学术论文创新性研究的测度角度与当前研究进展。[方法/过程] 在对相关概念内涵探讨与阐释的基础上,基于创新过程的逻辑性与时间性,将学术论文创新过程划分为创新知识吸收阶段、创新知识产出阶段以及创新知识扩散阶段。对各阶段创新性的测度指标、测度角度和主要研究结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归纳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结果/结论] 针对单篇学术论文创新性具体研究问题,应从不同阶段入手,进行细粒度剖析,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就后续实证工作提出展望,以期为单篇学术论文创新性测度研究提供参考。

  • 宿倩, 纪雪梅
    摘要 (221) RichHTML (194) PDF全文 (30)

    [目的/意义] 数据故事是数据与故事的结合,具有叙事性和结构性,从叙事结构理论视角可以厘清数据故事的结构要素,进而构建数据故事模型,指导数据故事创作。[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叙事结构理论从故事点、叙事意图、叙事逻辑、视觉效果4个层次剖析数据故事结构,得到数据故事模型框架;其次,从原料层、目标层、结构层和呈现层4个层次构建数据故事模型,对数据故事构建的生命周期进行阐释;最后,通过制作山东省农业碳排放数据故事对构建的数据故事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 该模型能够指导数据故事的生成和结构要素的呈现,对于提升数据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逻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胡媛, 唐慧娟, 马丽微, 陈国东
    摘要 (216) RichHTML (182) PDF全文 (28)

    [目的/意义] 识别和分析用户负面情感出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用户负面情感的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法/过程] 基于情绪认知理论和整合危机图式理论,结合已有研究和实际数据,构建用户负面情感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再通过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用户负面情感影响因素以及关键程度进行分析,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事件本身、安全危机、社会体制、社会文化、政府公信力、主体共情、利益诉求、风险感知、群体认同9个因素,基于该发现,本文从3个角度为用户负面情感的引导提供可行的策略。

  • 孔婧媛, 毕达天, 杨阳, 王璐, 张雪
    摘要 (214) RichHTML (177) PDF全文 (53)

    [目的/意义] 结合超网络理论识别跨社交媒体舆情传播中的关键节点,对相关部门监管网络舆情、保障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实践意义。[方法/过程] 研究工作选取特定的网络舆情事件,利用跨社交媒体同一用户算法识别出参与跨社交媒体舆情传播的信息用户。以超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对跨社交媒体舆情传播中的各子网进行建模,融合自然语言处理、主题挖掘、情感分析等方法,挖掘跨社交媒体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的跨社交媒体舆情关键节点识别方法,能够从不同视角识别与解读跨社交媒体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从而更好地描述跨社交媒体舆情的传播过程与特点,为跨社交媒体舆情传播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何雨娟, 凡圣茗, 张玥
    摘要 (214) RichHTML (170) PDF全文 (32)

    [目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与普及, 互联网中滋生出网络暴力、谣言散播、饭圈失范等一系列非理性群体行为, 严重扰乱了网络空间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转秩序。在理论层面上, 系统深入地探讨网络非理性群体行为, 有利于对其进行科学认知和有效治理。[方法/过程] 首先依据社会技术互动网络的观点剖析网络非理性群体行为的概念内涵, 其次梳理国内外的现有相关研究成果, 最后归纳提炼出网络非理性群体行为的理论基础、研究视角与方法、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 形成理论框架。[结果/结论] 网络非理性群体行为的概念包含群体非理性、人—技术互动、社会互动3个核心构件。本研究构建的框架整合了现有成果, 可以促进未来的研究实现更多元、更深层次的问题探讨, 推动治理实践更全面、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 王晰巍, 孙哲, 姜奕冰, 李玥琪
    摘要 (204) RichHTML (162) PDF全文 (85)

    [目的/意义] 社交媒体因其受众广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成为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媒介。鉴于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如何有效控制谣言传播和及时进行辟谣,对网络谣言的辟谣工作和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过程] 本文提出网络辟谣主题识别及用户情感态度划分的方法,根据LDA算法确定划分主题数,在最优主题数下构建用户层级和社区层级的回音室网络,并给出社交媒体网络辟谣的回音室效应分析模型,确立了回音室效应分析公式及检验参数。结合“东航MU5735坠机”网络舆情话题中网络谣言辟谣数据进行分析,对6个网络辟谣主题进行识别和情感分布进行分析,并结合6个辟谣主题进行用户评论网络与转发网络回音室网络结构进行分析,计算每个辟谣主题下回音室效应的虚拟社区层级的评论网络和转发网络中每个虚拟社区主题的同质性。[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社交网络中辟谣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存在回音室效应,其中转发过程比评论过程具有更强的网络同质性,而评论用户比转发用户具有更高的矛盾心理。

  • 蒲泓宇, 马捷, 栾泽权, 张云开
    摘要 (200) RichHTML (175) PDF全文 (16)

    [目的/意义] 信息协同状态是影响智慧政务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各城市智慧政务建设水平参差,通过构建智慧政务信息协同超网络模型,对信息协同状态进行量化测度,并基于现实城市案例,展开城际信息协同状态分野研究,对于明确智慧政务信息协同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促进智慧政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构建智慧政务超网络模型,从微观和宏观多视角提出信息协同状态的量化测度方案,选取我国智慧政务建设水平处于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城市为案例,深入分析各类测度指标城际差异,并根据指标对现实意义的映射揭示信息协同建设城际分野现状。[结果/结论] 分析发现,随着智慧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信息协同网络整体呈现熵增的趋势,即信息间关联更趋复杂,信息协同规模不断扩大,但节点之间链接的丰富速度通常慢于协同规模的扩张速度,即信息内容层面关联的发展速度低于对信息协同需求的成长速度,基于信息协同网络的特征,从单要素以及整体宏观层面,提出了相应的信息协同发展策略。

  • 黄雪雯, 杨建林
    摘要 (197) RichHTML (141) PDF全文 (11)

    [目的/意义] 强针对性、高自由度的合作者推荐服务能够促进科研工作者之间的知识和资源共享,提高科研质量与效率。[方法/过程] 基于混合推荐方法的思想,从学者科研合作动机角度切入设计科研合作者推荐方案的框架并给出具体的实现过程。首先,针对寻求主题相似、主题指定或主题互补等合作者的需求,设计多项基于学者研究主题的推荐指标并给出计算方案;其次,面向寻求权威合作者的需求,设计多项基于关系网络结构的推荐指标并给出计算方案;最后,基于学者按需求提供的权重将两部分指标综合集成。[结果/结论] 以情报学领域为例对论文所提科研合作者推荐方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领域内研究主题与学者关系网络结构的科研合作者推荐方案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社会资本强度更高的备选合作者,能够更好地适应科研合作者推荐的个性化需求。

  • 袁莉, 李姗蔓
    摘要 (196) RichHTML (178) PDF全文 (20)

    [目的/意义] 研究动态能力如何赋能政府数据开放(Open Government Data,OGD)的知识创造,有助于深度理解其动态能力作用过程并持续推动OGD发展。[方法/过程] 结合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CAS)理论与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将OGD动态能力的作用过程分解为“探测—规则—反应”3个环节,构建基于CAS-SECI的OGD动态能力作用过程模型,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深入分析OGD动态能力作用的知识创造内核,并对OGD动态能力作用过程进行分解。[结果/结论] OGD变化感知能力、吸收转化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及重构创新能力在“探测—规则—反应”过程中,通过知识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部化中的相关知识活动及流程,实现知识资本转化,系统反映了OGD动态能力作用的知识创造过程。着眼于对相关知识活动的实施和优化,提出强化探测、关注积累、加强交流、聚焦创新方面的对策建议。

  • 孟玺
    摘要 (195) RichHTML (178) PDF全文 (38)

    [目的/意义] 探索社交媒体用户的算法意识对其自我隐瞒行为的影响机制,有助于完善我国多元共治的算法治理体系,并从理论上为社交媒体用户隐私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基于隐私计算理论(Privacy Calculus Theory),探究算法意识对社交媒体用户自我隐瞒行为的影响机制,并考虑了平台信任的调节作用。通过收集730名社交媒体用户的调研问卷,综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算法意识对隐私关注、感知收益、隐私风险信念、自我隐瞒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感知收益对隐私风险信念无显著影响;隐私风险信念在算法意识与自我隐瞒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隐私关注和隐私风险信念在算法意识与自我隐瞒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平台信任负向调节算法意识对自我隐瞒的关系。

  • 范哲, 张伟
    摘要 (194) RichHTML (179) PDF全文 (23)

    [目的/意义] 文章对影响知识型虚拟社区用户分享行为的因素开展元分析,基于角色理论对影响因素进行归纳,为知识型虚拟社区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方法/过程] 采用元分析方法,以现有研究中验证的与知识型虚拟社区用户分享行为显著相关的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以用户分享行为为因变量,对筛选后得到的40篇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结论] 除共同语言和共同愿景两个影响因素外,角色身份、角色共识和角色预期3个维度的相关因素均显著影响知识型虚拟社区中用户的分享行为,具体而言,共有14个影响因素与知识型虚拟社区用户分享行为显著相关,其中感知满意相关程度最强,结果期望最弱。

  • 王晰巍, 李玛莉, 赵阳, 范哲玮
    摘要 (192) RichHTML (174) PDF全文 (54)

    [目的/意义] 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为代表的AI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涌现多维价值意蕴,可以更好地助力我国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助推我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分析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创新服务的新机制、新风险和新路径,对于推动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在新质生产力重大国家战略下的蓬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过程] 本文依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劳动对象、劳动者和劳动资料3个角度剖析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依据信息传递三要素从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3个维度识别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风险并提出治理策略,从新质生产力构成阐释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创新服务的实践路径。[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战略下,AIGC以数据要素为基础,以基础模型为支撑,以人智协作为核心,形成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内在机制;数据隐私安全风险、网络空间安全风险和科技伦理安全风险需要更好地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进行治理;提出通过构建以数据要素驱动的新模式,组建人智协作的新团队和开发可靠可信的智能化模型促进AIGC赋能知识和情报服务创新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