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 隐喻理解依赖特定的上下文和语境。而机器在理解图像时无法结合上下文和语境进行推理,难以把握图像背后的隐喻意义。构建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并提出图像隐喻理解策略,有助于促进图像隐喻理解。[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图像隐喻理解相关研究,以心理健康这一类复杂抽象图像为例,本研究构建了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基于该框架对351幅心理健康图像进行标注,进而依据图像的上下文关联特性和抽象程度分类提出4种图像隐喻理解策略。[结果/结论] 图像隐喻知识描述框架由图像语义、图像上下文、隐喻映射关系、隐喻类型与隐喻意义5个部分组成。“直接—具体”类型图像隐喻理解策略为基于图文匹配的关联理解,“直接—抽象”类型为基于关键词的直接解析,“非直接—具体”类型为基于语义关联的间接推断,“非直接—抽象”类型为基于感知相似性的综合理解。本研究有助于为机器理解图像提供理论参考。
[目的/意义] 旨在利用大模型生成学术文本的高质量同义句,通过实施语义增强策略,以优化自然语言推理模型的性能。[方法/过程] 在利用大语言模型生成学术文本同义句的基础上,提出语义增强的自然语言推理模型SENLI,该模型包括表示模块、语义增强模块和推理模块。其中,表示模块负责获取学术文本及其对应同义句的语义特征;语义增强模块将同义句的语义特征融合到学术文本的原始语义特征,获取语义增强特征;推理模块则基于学术文本的原始语义特征和语义增强特征,预测学术文本对的语义关系。将本文模型应用到SciTail、SciNLI和ZwNLI数据集上,开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SENLI模型在SciTail、SciNLI和ZwNLI这3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5.11%、79.20%和98.43%,相较于基线模型,提升幅度至少为1.27%、1.08%和0.92%,彰显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应用大语言模型生成的学术文本同义句进行语义增强可以提高自然语言推理模型的效果,研究有助于推动自然语言推理领域的发展,并为信息检索、学术文献挖掘等相关应用提供潜在的技术支持。
[目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群体在线健康科普信息实践中的主要传播体裁类型及交互方式,并分析触达对象的情感倾向,以优化老年健康科普的传播效果。[方法/过程] 本研究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运用体裁分析框架识别老年在线健康科普信息的体裁类型,并通过参与式观察解析交互方式,同时结合情感分析技术,考察不同体裁类型所引发的情感反应。[结果/结论] 不同传播体裁的内容特征鲜明,并呈现出各异的情感倾向;多样的交互方式在提升传播效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播体裁与交互方式相互作用,为优化线上健康科普的体裁设计与交互策略,以及促进老年群体的广泛参与提供了实践指导。
[目的/意义] 探究人工智能算法推荐下,短视频用户信息茧房突破意愿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为平台助力用户突破信息茧房提供对策建议。[方法/过程] 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 (Cognition-Affect-Conation,CAC)理论框架和矛盾态度理论,构建用户信息茧房突破意愿影响因素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与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多群组分析探究短视频内容类型的差异化影响。[结果/结论] 感知控制可以通过提高心流体验和减少心理抗拒,降低信息茧房突破意愿。感知信息同质产生矛盾的情感体验,既降低又增加突破意愿。感知信息过载加重心理抗拒,促进突破意愿。享乐型和实用型视频中,用户的情感体验和突破意愿存在显著差异。
[目的/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需要部署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的协同,而探测科学—技术关联正是挖掘科技协同的重要途径。[方法/过程] 针对科学—技术系统多尺度非线性关联特征,本研究从复杂网络与时间序列相互表征视角出发,构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技术知识网络,设计“网络—时间序列”等价转换方法,将科技知识网络显化为非线性时间序列,采用知识网络距离、序列同步性指标测量科技协同演化。[结果/结论] 本文的研究方法能够挖掘科学—技术系统的非线性动态关联;分析发现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协同演化关系趋于紧密,且由于科学研究细化和技术分化效应,科学与技术知识结构差异性逐步增强。
[目的/意义] 颠覆性技术具有独特的发展路径,识别其生命周期阶段对各国(地区)技术投资、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Gartner曲线,提出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技术生命周期识别方法,以促进颠覆性技术生命周期的精准识别。[方法/过程] 研究首先构建了一个基于论文、专利和用户期望三维度含14个关键指标的综合测度体系,用于捕捉颠覆性技术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特征表现;其次,研究选取了生物芯片、云计算等7项具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进行模型训练,采用XGBoost分类模型学习和识别样本技术在Gartner曲线标记下的阶段特征;最后,选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基于Gartner曲线的生命周期识别方法能有效识别颠覆性技术生命周期阶段,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转折点分别在2014年、2017年、2022年。与传统的S曲线模型和反向S曲线模型相比,该方法在识别技术早期发展阶段的变动和趋势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能更准确地描绘颠覆性技术的发展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的脉搏。
[目的/意义] 颠覆性和延续性创新专利在标题用词上有差异吗?它们各自偏向使用哪些词呢?这些词在特征上有哪些不同?[方法/过程] 针对这些问题, 本文选取分子生物学与微生物学领域的专利, 首先使用D指数将专利划分为颠覆性创新和延续性创新两类, 然后通过词频比较、共现图展示两类专利在标题高频用词上的差异性, 最后提出创新类型度量值来度量每个标题词的创新性, 并遴选区分性较大的研究主题词和写作风格词。[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 颠覆性和延续性创新专利在标题用词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延续性创新专利常用"Detection"和"with"等具有逐步改进、进一步发现倾向的词, 并多将"Methods"和"Compositions"一起使用; 颠覆性创新专利标题常用"Human"等一些新兴、新颖词汇, 并多将"Methods"和"Producing"一起使用; 此外, 创新类型度量值能够很好地遴选出两类专利标题中创新性差异较大的研究主题词和写作风格词。
[目的/意义] 消除数据要素政策不确定性的不良影响, 促进数据要素合规交易和安全流通, 有助于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 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方法/过程] 基于我国2016—2022年7家主流新闻媒体关于数据要素政策不确定性的相关报道构建数据要素政策不确定性指数, 利用我国296个城市2016—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政策不确定性对城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作用机理, 进而测度内在影响机制与城市异质性。[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 数据要素政策不确定性对城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产生"推波助澜"效应, 且通过稳健性检验; 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 探索"此消彼长"效应中各生产要素金融供给的平衡点、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和加强信息资源利用是不确定环境下促进城市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关键途径。此外, 不同城市地域、行政等级和数字化水平对数据要素市场发展存在显著差异: "推波助澜"效应对东西部城市、重点城市和高度数字化水平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
[目的/意义] 在全球数字化转型背景下, 跨境数据流动治理政策是一国跨境数据流动治理的重要依据, 对完善数据治理体系, 保障国家数据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方法/过程] 本研究构建了包含执行主体、政策工具、政策目标的三维分析框架, 通过政策量化分析来揭示我国政府跨境数据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基本逻辑与实施途径。[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 我国跨境数据治理政策执行主体相对单一, 第三方机构参与较少; 在工具维度呈现重供给、轻需求, 环境型工具内容结构两极分化; 在目标维度协调性不足, 聚焦数据跨境安全、效率和规范管理, 忽视了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研究认为, 应当从工具平衡配置、多元主体协同以及优化目标组合角度完善政策体系, 以促进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 助力我国数据资源价值实现。
[目的/意义] 本文通过揭示医疗机构间医疗数据共享系统的动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动态演化趋势,以期提升医疗数据共享的研究深度,为医疗数据共享提供重要依据和建议。[方法/过程] 依据计划行为、社会资本等理论挖掘影响医疗数据共享的关键因素,并构建医疗机构间医疗数据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医疗数据共享进行仿真预测。[结果/结论] 仿真周期的前14个月,医疗数据共享各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为:组织共享环境>共享平台=数据资源>制度保障>个人共享意愿,个人共享意愿在整个仿真周期内增速最快。仿真周期的前18个月,医疗数据共享受到预期收益的影响程度高于共享成本,而18.5个月后情况相反。仿真周期的27.5个月后,数据资源和共享平台的不足严重拉低了医疗数据共享水平。法律对医疗数据共享的影响程度始终高于政策和资金。
[目的/意义] 在线健康社区为用户提供线上健康服务,分析其用户评论的潜在信息,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和健康社区信息建设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文提出了一个在线健康社区用户评论分析模型。首先,通过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主题模型挖掘患者评论的主题;其次,使用分类模型对患者评论进行主题分类;最后,通过词频—逆文档频率(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IDF)方法以及情感倾向点互信息(Semantic Orientation 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SO-PMI)方法构建领域情感词典,计算各个主题的患者评论文本的情感得分,分析不同情感倾向的评论信息。[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好大夫在线”综合性三甲医院的用户评论数据,对其进行实证研究,根据实验结果的信息内容和规律,提出了改进医疗服务和信息建设的相关参考建议。
[目的/意义] 本文系统性梳理和评述了对话式系统在适老化设计领域的研究进展,以促进该理论主题的深化与实践应用的发展,为设计满足老年人实际需求的对话式系统提供理论支持,帮助老年群体更好地融入数字社会。[方法/过程] 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对96篇中文、日文、英文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和综合分析,从对话式系统适老化设计的驱动因素、设计范式、设计要素和评估体系4个范畴进行深入探讨,构建了对话式系统的适老化设计整体研究框架,并提出4个方面的研究展望。[结果/结论] 从情报学、信息系统和设计学等交叉学科视角出发,综合讨论了当前国际上对话式系统适老化设计的主要研究成果,全面分析其主题的现状、进展和内在逻辑关系,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和实践的主要方向。
[目的/意义] 本文通过系统性梳理智能体角色建模领域研究文献,解构复杂应用场景中人机协同机制,为实现智能体设计范式的迭代升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 采用元综合方法,对严格筛选获得的89篇中英文文献进行编码分析,从角色需求、角色创建、角色交互3个维度解构智能Agent情境适应性角色扮演的研究脉络。[结果/结论] 从人智交互和情境适应性设计的情报学综合视角,提出“需求定义边界(What)→技术实现构想(How)→机制验证价值(Why)”3层框架。其中,“需求定义边界”分析角色需求,驱动技术选型;“技术实现构想”聚焦角色创建与个性化设计,将需求转化为可执行模型;“机制验证价值”探讨角色交互机制,生成反馈数据回流至需求层。尽管现有技术在情感理解、语境分析和多模态交互方面有所进展,但目前智能Agent存在记忆受限、角色幻觉、角色翻转等局限。未来研究应围绕这三层机制的深度融合展开,推动记忆扩容、角色对齐、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创新,进一步推动智能Agent普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