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

  • 孙建军
    2019,39(12): 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李阳, 孙建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人文社科领域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不断发展。本文立足大数据、智慧数据等思维,对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若干问题进行忖思,为数据驱动环境下的人文社科繁荣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过程] 阐释了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化管理的基本内涵,从标准规范、质量控制、开放协同、知识产权、安全管控等方面分析了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发展策略。[结果/结论] 对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实施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推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的规范建设、深层次知识开发与智慧服务,对支持建构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人文社科话语体系有深远意义。
  • 刘雨农, 吴柯烨, 权昭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探索一种融入数据驱动思维的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主题选择方法,为相关主体在建库主题的遴选、比较和确定等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 从政策、用户两个维度出发,提出基于政策文本与检索数据的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主题筛选框架。以Fulink平台为例,基于政策文本LDA主题分类建模和检索数据的词频统计归类,确定专题数据库建设备选主题,最后通过比对筛选将主题进行分类。[结果/结论] 本文构建的主题选择框架,能够有效提升相关主题选择工作的全面性、准确性、科学性,为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的项目规划等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 施艳萍, 李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当前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之间存在资源分散独立、难以互操作的问题,关联数据模型的提出能够建立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之间的联系,深度揭示资源实体的语义关系,促进互操作。[方法/过程] 构建了面向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的关联数据模型,模型包括数据采集层、资源描述层、本体构建层、关联数据层以及综合应用层,并以相关文献数据平台为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关联数据模型是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关联数据模型的实践与应用可有效推进相关资源整合、数据共享等工作的展开。
  • 是沁, 刘雨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随着开放科学、公众科学等理念的兴起,探讨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建设的价值共创行为有助于提升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用户的数据需要与知识需求。[方法/过程]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设计由规划主体、建库主体、用户组成的博弈模型,分析多元主体价值共创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并探究不同影响因素对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价值共创行为的主要因素有规划主体激励、建库主体收益与附加成本、用户参与意愿等,为此提出了包括加强宏观引导与服务协调、打造专题数据库服务品牌、建立面向用户的贡献激励机制3个方面的人文社科专题数据库价值共创提升策略。
  • 情报理论与前瞻观点

  • 马翠嫦, 司徒俊峰, 曹树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检索文档之间关联关系的理解越来越多样化和细粒度化,检索文档内信息单元间关联关系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本研究旨在以学术文档内信息单元间关联关系为基础,构建文档的细粒度聚合与关联机制。[方法/过程] 本研究从跨体裁聚合单元知识体系所蕴涵的各类关联关系出发,从信息组在的角度阐述支持情景和语义关联的细粒度聚合理论框架、知识组织系统构建和聚合单元元数据标注等关键问题,并提出聚合机制。[结果/结论] 研究认为构建蕴含聚合单元语义关系、学科领域语义关系、任务和文本关系的本体,采用可反应聚合单元层级与关联关系的聚合单元元数据,是细粒度聚合机制发挥效用的关键。
  • 曾子明, 蒋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移动视觉搜索是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的重要内容。移动环境下,根据动态变化的情境推断用户意图,为用户提供合适的资源是智慧型知识服务的必然要求。[方法/过程] 在分析融合情境的智慧图书馆移动视觉搜索服务模型构建动因的基础上,归纳模型的内在特征,对模型体系框架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设计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技术要点。[结果/结论] 将情境计算应用于移动视觉搜索服务中,是弥补语义鸿沟、提高查询相关度和用户满意度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可为智慧图书馆个性化知识服务的优化提供参考。
  • 李楠, 方丽, 张逸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学术文本的结构功能识别可视为多类别文本自动分类问题,借助深度学习技术能够获得良好的自动识别性能,然而目前缺少其在不同学科适用性的对比研究。[方法/过程] 选择医学、图情、数据、出版、经济5个学科方向5种期刊的6 452篇结构式摘要为基础语料,设计并实现了基于Magpie深度学习组件的学术文本结构功能识别实验,通过对比分析同一分类模型在不同学科领域实验语料上的性能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机器学习方法的学科适用性规律。[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学科差异性对于机器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医学领域学术文本的结构功能识别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常见的学术文本功能结构框架中"方法"和"结果"的机器学习识别效果更佳。
  • 谭春辉, 王仪雯, 曾奕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虚拟学术社区开始成为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建设激发社区科研人员参与热情、提高科研合作效率、维持科研团体活力的激励机制变得非常重要。[方法/过程] 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对虚拟学术社区中科研人员合作行为进行分析,分别描述了无激励机制和有激励机制的演化博弈关系和过程,探讨了影响虚拟学术社区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虚拟学术社区博弈双方在无激励机制的环境下,演化稳定策略是(不合作,不合作),在有激励机制的环境下,演化稳定策略是(合作,合作)或(不合作,不合作),由此得出完善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有助于科研人员合作行为的产生,根据科研人员合作影响因素的不同结果,给出促进虚拟学术社区激励机制建设的策略。
  • 黄月, 王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基于文献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结构进行识别是文献计量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特征。[方法/过程] 传统知识结构识别是二步式的,即首先基于某种分析思想构建同种元素间的关联程度矩阵,然后再对该矩阵进行结构识别。本研究构建一个直接基于"文献-关键词"矩阵进行高维稀疏聚类来识别知识结构的方法,然后以2009-2018年国内数据挖掘领域期刊论文为例,与传统基于关键词共现进行知识结构识别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高维稀疏聚类探测知识结构是有效的,并且该方法可以获得差异度较大的子类,结果解读可以获取更多信息。
  • 情报业务与情报服务

  • 郝若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Citescore是Elsevier发布的一个新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研究Citescore指标的主要特点和它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发挥的效力,对于发展和完善学术期刊评价是至关重要的。[方法/过程] 本文以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科领域的期刊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期刊的Citescore指标与其对应的影响因子、特征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讨论Citescore指标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与影响因子、特征因子的关联和差异。[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影响因子和特征因子,Citescore指标在源引数据库、引证时间、文献类型、计算透明度以及免费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期刊的Citescore指标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关性高于Citescore指标与其特征因子的相关性,而且期刊的Citescore指标与其影响因子、特征因子的相关性依赖于学科领域。
  • 石进, 苗杰, 李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在线科研与开放存取日益成为学者科研的主流趋势,预印本系统作为一种在线学术交流平台,以学界自治为基础,具有科研交流效率高、速度快、民主化等特点,然而由于缺乏配套的质量控制与学术评价机制使其发展遭遇瓶颈。[方法/过程] 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适应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学术评议活动,本文在此基础上扩展,提出在线论文评分模型和虚拟积分激励机制,实现对预印本论文的学术评价和对预印本系统用户的激励管理。[结果/结论] 弥补传统同行评议模式存在评审过程不够透明、评议结果不够公正、对评议者缺乏激励等问题。这种新的学术评价模式具有科学高效、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等特点。
  • 信息传播与信息规制

  • 张鹏, 兰月新, 李昊青, 周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提前进行网络谣言监控和预警是立体化防控网络谣言、增强社会稳定、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移动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发生后极易在网络上引起热点舆情、网络危机信息的传播同时为网络谣言的扩散提供良好的土壤,无形中增大了政府部门应对谣言的挑战。[方法/过程] 本文采用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网络谣言危机预警模型,拟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谣言的监控、预警仿真及风险的量化评估。实证分析案例选取天津"8·12"爆炸事故与"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通过计算机对这两起突发事件衍生的网络谣言建立预警模型,并对模拟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在突发事件网络谣言危机预警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仅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预警的准确性更好。
  • 袁红, 李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近年来突发公共事件舆情频频产生,基于该舆情往往会爆发相关突发公共事件谣言,谣言对舆情发展影响深刻,通过建立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以期提高舆情导控成效。[方法/过程]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突发公共事件谣言的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进行行动者网络分析,进而确定不同阶段的强制通行点,根据转译过程构建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结果/结论] 论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的行动者和转译要素构建了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在潜伏爆发期的监测预警机制、变种期的分析反馈机制、消亡期的反思预防机制,3个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形成严密的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协同治理机制。
  • 王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对我国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要素进行内容归纳和关联分析,以发现网络舆情演化的结构特征,丰富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共性认识。[方法/过程] 以人民网连续12年发布的《我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的115个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基于内容分析和共词网络分析方法,从"主体-主题-风险-诱因"四大维度来透视我国网络舆情事件的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突发性网络舆情事件的要素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府际问责、政民互动与警民冲突构成我国舆情生态的基本主体关系;公众安全感和政府公信力在共词网络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经济利益、公平正义和道德诚信也是社会公众关注的永恒议题。
  • 迪莉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大数据环境下,APP已经成为工作、生活、娱乐甚至是赚钱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APP也成为用户隐私泄露的重灾区。用户一方面担心隐私的泄露,另外一方面由于APP所带来的益处,却愿意主动提供隐私数据供商家利用,这就是所谓的"隐私悖论"现象。[方法/过程] 隐私计算是研究隐私悖论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APP用户隐私计算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影响用户自愿提供隐私数据的核心因素,并分析悖论存在的原因。[结果/结论] APP用户隐私的保护需要不断加强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开发商与运营商的监管,而不断提高用户隐私保护的意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 专栏:信息管理实证研究重要理论的研究应用及其展望(四)

  • 张一涵, 袁勤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帮助学界厘清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现状,填补国内对计划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应用研究综述上的缺失。[方法/过程] 对信息系统领域中使用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IS领域应用该理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总结当前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TPB在信息系统、技术及服务采纳研究方面的应用,TPB在在线学习意愿及行为研究方面的应用和TPB在信息安全/隐私/伦理研究方面的应用3个方面;研究存在"对TPB中某些变量的理解并未形成统一,尤其是感知行为控制"、"罕见对用户行为的持续追踪,忽视了用户意愿和行为随时间推移的变化"等局限性;纳入可以提高信息系统领域中TPB解释力度的调节变量,厘清信息系统领域中TPB无法预测的行为类型等是未来重要的研究问题。
  • 朱梦然, 颜祥林, 袁勤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服务接触理论指出顾客与服务系统之间发生的服务接触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从而为人机交互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的建模方案。[方法/过程] 本文梳理了服务接触理论的缘起及其演化过程,并对该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缺陷进行述评,最后对服务接触理论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结果/结论] 针对目前的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研究情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取得进展。
  • 谭旸, 袁勤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本文对认知负荷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相关重要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该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并分别讨论每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认知负荷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研究、信息系统设计研究、信息系统效能评估3个方面。目前的研究存在"应用认知负荷理论研究用户的信息系统使用的研究范围不够广泛""缺少对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的定量研究"的问题,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拓展应用认知负荷理论进行信息系统使用研究的研究情境、探究更多种类的信息检索工具对用户认知负荷的影响、研究削减用户的认知负荷的辅助工具等方面进行探索。
  • 王瑞, 袁勤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对信息系统领域的正念觉知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研究者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 将研究问题归纳为正念觉知应用于缓解压力和成瘾治疗的研究、正念觉知应用于提高信息系统可靠性的研究、正念觉知应用于提升技术接受意愿和用户满意的研究3个方面,分析各方面研究成果。[结果/结论] 现有研究存在研究内容可拓展、未考虑负面问题、概念拓展依据不明确、忽视文化因素等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