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 算法社会的发展在为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的算法问题, 如算法歧视、算法操纵、算法伦理缺失等。算法问题的解决离不开算法生命周期中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 但对算法设计者、开发者、平台运营者、监管者和社会大众等各主体的算法能力要求并非完全一致。因此, 对不同主体的算法素养评价需要适应不同的能力和评价目标。[方法/过程] 本研究通过将皮亚杰认知阶段理论的时序阶段划分转化为算法素养评价的等级划分, 结合IRT项目反应理论和熵权法, 提出算法素养的多维分级评价体系。[结果/结论] 通过融入评价等级机制实现评价目标的可调节性, 同时以社会大众这一典型主体为例进行算法素养的多维分级评价。
[目的/意义] 针对现有基于文本挖掘的政策主题扩散特征研究中文本主题识别的随机性和高度依赖人工等不足, 提出一套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的政策主题分析框架及对应的文本挖掘方法, 从而更好地识别政策扩散过程中政策内容变化的特征以及背后潜在机制。[方法/过程] 以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为实证对象, 在理论上构建了基于创新价值链的政策文本主题分析框架, 在方法上基于依存句法和语义信息抽取政策文本关键短语结构, 通过构建分析框架主题与短语结构词汇的一一映射关系词典来完成对政策文本主题扩散分布的计算。[结果/结论] 采集了自2017年以来的110份人工智能政策文本, 分析了人工智能政策扩散时间分布、空间层级、内容扩散程度特征和主题扩散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将政府主题扩散倾向性与其发展阶段所处梯队作为定序变量, 从而分析两者关系以及背后的潜在机制。由此证明了本文所提方法可有效融合文本挖掘方法和政策分析理论, 有助于从对政策扩散特征的描述性分析走向对政策扩散机理的解释性分析。
[目的/意义] 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效果评价有助于优化社区知识管理。[方法/过程] 本文借鉴三元交互理论, 以知识交流主体、客体和环境作为交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结合相关文献, 自上而下构建相应的二、三级指标, 通过专家评估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 以小木虫为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分析表明, 本文提出的知识交流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合理性, 并提出虚拟学术社区知识交流质量提升的对策。
[目的/意义] 中医医案作为重要的医疗资源含有大量的数据与信息, 深度挖掘中医医案, 围绕医案内容进行知识发现, 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发掘, 提高中医临床诊疗的效率与医疗服务的精准性。[方法/过程] 以实地肺病医案为数据源, 基于统计分析与关联规则的方法对中医医案内容进行挖掘, 以咳嗽为主证为出发点, 挖掘相关中医用药规律与临床症状以及症—药规律, 探究关联规则分析在中医药知识发现方面的创新应用。[结果/结论] 本地治疗咳嗽的高频药物包括炙甘草、杏仁、半夏、川贝母、茯苓、陈皮等, 舌诊症状以苔薄白、苔薄黄、舌红、舌暗红、有齿印等为常见。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见的药物配伍为丹参, 桔梗—炙甘草、柴胡, 桔梗—炙甘草、前胡, 枳壳—桔梗等; 舌诊症状以薄淡黄—舌暗红、有齿印—舌暗红、苔薄腻淡黄—有齿印等组合为强关联组合, 苔薄淡黄—舌暗红症状组合的强关联药物有桔梗、炙甘草、丹参、白前等。咳嗽患者的类型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 涉及风热证、痰湿证、阴虚证、肺气虚证、痰热壅肺证等证型。
[目的/意义] 利用政务微博信息构建自然灾害知识图谱, 旨在为相关部门加强自然灾害事件的管理提供知识层面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 以森林火灾事件为例, 选取政务微博信息资源, 首先使用LDA主题模型划分微博资源主题; 其次构建自然灾害知识图谱的模式层和数据层, 包括本体构建、实体抽取、关系抽取和数据融合等环节; 最后使用Neo4j图数据库实现自然灾害知识图谱的存储与检索, 实现自然灾害信息的组织与可视化。[结果/结论] 构建了基于主题划分的自然灾害知识图谱, 实现了自然灾害信息的主题知识关联与规范化处理, 对提升政府部门防范与管理自然灾害的科学决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目的/意义] 探究在线健康社区用户健康信息态度的构成要素和形成机理, 有助于揭露在线健康社区中用户的健康信息态度, 为相关机构推进在线健康社区的平台建设与资源管理优化提供思路。[方法/过程] 以ABC态度模型和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为基础理论, 以好大夫在线健康社区用户为研究对象, 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取用户健康信息态度的构成要素, 分析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最终构建并分析出用户健康信息态度的形成机理。[结果/结论] 在线健康社区用户健康信息态度由认知(感知信息内容质量、感知信息效用价值与信息来源可信度)、情感(愉悦度与唤醒度)和采纳行为三要素构成。健康信息态度的形成机理包括以下4类: 大众性态度的形成, 用户以中心认知为主, 边缘认知为辅, 情感反应偏向愉悦度; 习惯性态度的形成, 用户主要采用边缘认知的方式处理信息, 情感反应中愉悦度和唤醒度均有出现; 常规性态度的形成, 愉悦度更能激发用户对健康信息采纳的及时性, 唤醒度则反映用户对健康信息采纳的迟滞性; 小群体态度的形成, 愉悦度对激发用户边缘认知的作用效果更显著, 唤醒度则在促进用户中心认知方面的效果更显著。
[目的/意义] 通过探索网络用户情感茧房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关联路径, 构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为破解情感茧房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过程] 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原始访谈资料, 遵循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 对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 构建网络用户情感茧房形成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结果显示: 情绪感染和用户感知对情感茧房形成有直接影响; 用户特征、用户行为、网络环境与人际影响通过情绪感染和用户感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用户情感茧房的形成; 用户能力可以调节情绪感染对情感茧房形成的影响。
[目的/意义] 个性化推荐在促进信息系统使用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但过度的个性化推荐也会造成用户的隐私忧虑以致降低使用意愿。短视频情境下, 个性化推荐与使用意愿之间的具体关系目前还不清楚。[方法/过程] 基于隐私计算理论, 探索短视频个性化推荐与用户使用意愿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划分短视频类型并选取实用型短视频、享乐型短视频和隐私关注作为调节变量。运用层次回归分析的方法, 应用Stata软件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个性化推荐与短视频使用意愿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 隐私关注对倒U形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 不同类型短视频对倒U形关系的影响存在差异, 且仅有实用型短视频的调节作用得到验证。
[目的/意义] 加强授权运营公共数据要素流通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是其安全、高质量、平等和包容创新利用的重要保障。[方法/过程] 文章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 阐述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要素流通监管的含义、相关研究以及监管理念, 重点构建和分析了其监管模式和发展策略。[结果/结论] 提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需要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质量管控机制, 构建可用不可见与全程可追溯的科技监管模式, 促进授权运营公共数据多元共享、严格规制算法垄断行为以及以监管沙盒优化与促进"包容审慎"监管模式的发展策略。
[目的/意义] 揭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多重影响因素耦合下的多元路径, 有助于深化理解公共数据利用联动效应, 促进数据价值释放。[方法/过程] 以27个省份为研究对象, 基于TOE框架构建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影响因素框架, 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的方法进行组态路径分析, 最终基于组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路径提升对策。[结果/结论] 高与非高公共数据开放利用均存在4类组态路径, 为其他地区因地制宜提升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水平提供了路径借鉴。我国各地方应遵循国家公共数据开放指导思想, 结合地方优势和特点选择适宜的路径以提升公共数据开放利用水平。
[目的/意义] 数据赋能环境下,价值创造是开放科学数据发展的核心问题。协调开放科学数据价值共创主体利益均衡,形成协调发展的共生模式,对于培育协同发展的科学数据价值共创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首先,运用共生理论分析开放科学数据价值共创生态系统的共生要素和共生路径;然后,引入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开放科学数据价值共创主体的共生演化方程并求出平衡解和稳定性条件,使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完成演化“黑箱”的解剖;最后,提出促进开放科学数据价值共创主体共生模式进阶的策略建议。[结果/结论] ① 开放科学数据价值共创3类主体分别是核心种群、辅助种群、价值再创种群,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②开放科学数据价值共创主体共生模式取决于价值共创主体间共生系数的取值;③互惠共生模式是开放科学数据价值共创主体共生演化的最佳方向。
[目的/意义] 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术论文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成为研究的关注点。本研究构建了融合主题新颖性程度、融合程度、影响力三维的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方式,将为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本研究基于学术论文研究主题内容及价值,从学术论文研究主题新颖性程度、主题融合程度和主题影响力3个维度,采用TOPSIS法,构建主题新颖性程度—融合程度—影响力三维视角下的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模型,并以202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中区块链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当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区块链研究维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且其关注度在稳定的同时略有变化;所构建的主题新颖性程度—融合程度—影响力三维视角下的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模型可作为研究活动和绩效的衡量标准,丰富了学术论文创新性评价方式。
[目的/意义] 在线健康平台信息质量与可读性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健康信息的利用效果。对在线健康平台信息质量水平与可读性进行计量分析,有助于揭示在线健康平台信息的现状及可改进之处,这对今后更为有效地帮助社会大众构建和提升健康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文运用DISCERN健康信息质量评价工具,并改进现有中文健康信息可读性计算公式对在线健康平台信息代表样本进行质量与可读性分析研究。[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在线健康平台信息整体质量接近中等水平,信息间可读性值差异显著,且与质量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此外,不同来源平台与不同提供主体间的健康信息在质量与可读性上均有差异。
[目的/意义] 情报失误涉及军事战争、国家安全和商业竞争等领域,会对组织决策产生严重不利影响,了解情报失误研究进展,有助于促进情报失误未来研究。[方法/过程] 首先,回顾20世纪40年代至今的情报失误研究发展概况;其次,系统分析情报失误相关研究文献;最后,提出情报失误研究现存不足及未来需重点发力的方向。[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情报失误研究发展阶段包括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深化时期,研究内容包括情报失误理论研究(具体包括情报失误概念研究、情报失误致因因素研究、情报失误学科交叉研究)与情报失误案例研究(具体包括二战时期、冷战时期和后冷战时期的案例)。此外,情报失误研究在基础理论、泛化现象和规避策略方面研究不足。
[目的/意义] 通过阐述国外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中的隐私风险控制研究进展,为国内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运用内容分析方法,从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中的隐私风险控制教育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和程序手段4个方面解析国外研究进展。[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国外对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中的隐私风险控制主题进行了广泛探索,主要挑战是平衡数据隐私和数据效用,但现有研究整体上还不成熟,需构建隐私风险控制体系,加强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中的隐私控制技术与实践研究,以便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