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情报理论与前瞻观点

  • 俞立平, 张矿伟, 张再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情报学是人文社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质,体现了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在新文科建设契机下情报学必将大有可为。[方法/过程] 本文在对情报学及新文科研究现状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情报学在新文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情报学诸多理论成果在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情报学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技术方法;情报学研究范式变革体现了新文科建设范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情报学在学科交叉领域的探索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参考;情报学教育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复合型人才支持。[结果/结论] 提出了新文科建设契机下情报学发展的思考,情报学科要固本正源、开拓创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视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情报学相关交叉学科建设,扩展情报技术与方法在新文科中的应用,注重具备情报学理论的复合型新文科人才培养。
  • 彭知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针对情报编写研究尚为学术"空白"的现象,探讨情报编写的本质规律,以提升情报编写研究的学术内涵,使之成为情报学研究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方法/过程] 回应有关情报编写研究的各种质疑,同时阐述情报编写及其研究兴起的背景,以及情报编写研究的内容框架。[结果/结论] 情报编写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且内容丰富的理论课题,可构建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内容框架:一是情报编写原理研究,情报表达和情报交流是情报编写的两个基本原理;二是情报产品特征研究,可从文体、语体、语境、规范和篇章构成等方面探讨情报产品的基本特征;三是情报编写专题研究,围绕情报编写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和新问题开展专题研究。
  • 牟冬梅, 邵琦, 杨鑫禹, 彭浩, 毕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厘清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运行特征及运行方式,辅助监管机构从源头掌握舆情运行规律。[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提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系统运行中的生态因子,归纳信息因子、信息人因子以及信息环境因子的属性特征和结构特征,分别拟定不同生态因子在舆情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作用方程,并以某突发公共事件为例,通过因子分析完成对舆情运行方式的定量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系统运行过程的本质是信息内容本身的扩散,信息人作为舆情传播的主体也占据重要地位。
  • 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挖掘

  • 钱玲飞, 崔晓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探究使用大数据技术解决传统制造业知识管理问题的方法,实现对专利知识的自动抽取和结构化构建,提高信息检索效率和利用率。[方法/过程] 结合深度学习技术,提出了一种面向非结构化专利信息的知识图谱自动构建方法,在BiLSTM-CRF的基础上引入预训练模型实现对实体和开放式关系的自动抽取,并基于迁移学习进行数据增强提升抽取效果;改进实体关系抽取模型提升三元组结构识别的准确率;最后将其存储到Neo4j图数据库中进行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解决了信息抽取在专业领域样本量少的问题,对专利三元组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94.71%,构建的知识图谱能够满足企业创新知识管理和竞争情报获取的需求,提升企业知识的可重用性。
  • 王婉, 张向先, 卢恒, 张莉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构建融合FastText模型和注意力机制的网络新闻文本分类模型,为网络新闻平台运营提供了智能化的知识组织思路。[方法/过程] 基于Word2vec模型与FastText模型相结合的词向量模型Ngram2vec进行网络新闻文本的语义表达,并运用融合注意力机制的BiLSTM_Atte模型实现新闻文本分类。[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显示,融合了FastText模型与注意力机制的网络新闻文本分类模型使F1值从90.62%提升到92.03%,说明本文提出的文本分类模型能够提升网络新闻文本分类的精确率,对网络新闻平台提升知识组织效率、优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黄月, 张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基于某一领域科学文献题录进行学科知识结构识别是文献计量分析的一个重要任务,可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主题。[方法/过程] 主题词包含的题目、摘要和3方面内容均是作者对文献语义信息的有效概括,LDA模型可以挖掘词语间的语义信息。本文提出基于主题词和LDA模型进行知识结构识别的具体方法,以基于谷歌学术指标获得的2014-2018年数据挖掘领域顶尖英文期刊论文为例,进行基于关键词(或主题词)、采用共现聚类(或LDA模型)的4组交叉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主题词和LDA模型进行知识结构识别有效,且得到的研究主题涉及应用更广、粒度更细。
  • 信息分析与竞争情报

  • 龚花萍, 张小斌, 周江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竞争情报服务平台是面向区域创新主体提供服务支持的重要载体,对其综合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竞争情报的战略工具作用,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方法/过程] 基于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全视角,构建包括资源环境、服务技术、运行管理、情报服务、合作支持5个维度的面向区域科技创新的竞争情报服务平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设计评价规则计算综合得分。[结果/结论] 以江西省竞争情报服务平台为实证对象,验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并依据评价结果给出加强竞争性资源整合和产业创新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技术水平和运行管理效率的对策建议。
  • 宋凯, 冉从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演进,如何对技术研发现状进行识别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成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关注的热点。[方法/过程] 本文重点以解决企业与高校开展知识产权合作过程中面临的"合作什么主题"困境为目标,依托主题模型、文本聚类、指数平滑预测,构建校企知识产权合作主题推荐模型。[结果/结论] 对我国"云计算"领域进行了主题类型划分及趋势预测,验证了模型的可实践性以及对其他技术领域的普适性。企业可依据技术领域各个技术主题的研发现状及未来发展态势,明确在哪些技术方向上与高校开展合作,为企业揭示技术领域发展态势、规划战略布局、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方案参考。
  • 王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了解技术处于何种发展阶段,有助于前瞻性技术管理,辅助政府部门识别新旧动能并预测新旧动能转换时机,为企业制定研发及投资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方法/过程] 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本研究创新性地引入"技术功能指标",构建了含有专利和论文外部特征指标与内容层面技术功能指标在内的技术生命周期多指标测度体系与技术生命周期指数计算模型,通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研究领域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技术生命周期多指标测度体系的有效性。[结果/结论] 运用本研究所构建的技术生命周期多指标测度体系判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技术目前正处于技术成熟期,较S曲线而言,本研究所构建的技术生命周期多指标测度体系在技术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分界限划分方面(萌芽期与成长期分界限、成长期与成熟期分界限)更加精准、更加符合实际。
  • 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

  • 梁乙凯, 陈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以政策角度,调查墨西哥政府开放数据的政策支持,为我国政府开放数据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利用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墨西哥为例,通过对文献资料和网站内容的调查,获取一手资料阐述墨西哥政府开放数据政策的主体,对开放原则、开放流程、开放标准、开放许可、开放范围、开放格式等政策内容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墨西哥政府开放数据政策进行SWOT分析。[结果/结论] 提出注重培育社会组织、加强领导重视、推进公民参与、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的建议。
  • 梅傲, 柯晨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日本在开启开放数据战略后短时间内成功建立了公益性与商业性兼具的数据利用模式,其经验对我国开放数据战略的展开具有借鉴价值。[方法/过程] 对日本开放数据战略全过程中颁布的法律与政策进行规范分析以探究其制度基础,对日本开放数据实际利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以考证其运行效果。[结果/结论] 日本政府的政策驱动和数据开放者与利用者间的双向互动模式为其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启示我国应在政策制定、国家级平台建立、数据利用限制与数据使用者互动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
  • 信息传播与信息规制

  • 兰月新, 张丽巍, 王华伟, 赵丽娟, 段海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感知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异常数据并据此开展风险计算,为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 明晰网络舆情风险监测机理,构建网络舆情传播核心要素指标集,研究基于常态建模的网络舆情异常数据感知方法并提出风险计算方法。[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以为网络舆情风险监测自动化、智能化提供研究思路,可以为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理论提供方法支撑。
  • 王家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剖析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干预,有效抵制负面网络舆情传播对社会带来的影响。[方法/过程] 结合演化博弈论与复杂网络理论,同时考虑对称博弈与非对称博弈关系,构建网络舆情的演化博弈模型,并结合实验结果,为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结果/结论] 在两类博弈关系中,关键用户与普通用户群体的收益参数对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对于普通网民群体而言,对称博弈关系对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影响程度更大;而对于关键用户群体而言,非对称博弈关系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 袁红, 张苏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在"互联网+政务服务"背景下,政务APP用户信息安全问题得到普遍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务APP的隐私政策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完善建议,进而提升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方法/过程] 选取除港澳台之外的30份有效省级综合型政务APP隐私政策文本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外部特征及文本内容两方面进行探究。[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目前存在着政务APP隐私政策内容不规范、政府未尽明确具体的告知义务、政务APP信息安全管理不到位、政府对用户个人权利保障不足4个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政府机构制定和完善政务APP隐私政策提供借鉴。
  • 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

  • 杨思洛, 聂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数据智能环境下,传统基于题录数据和频次统计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本文尝试提出结合全文本分析的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为更加全面、深入和精准评价论文影响力提供新思路。[方法/过程] 在传统二维评价模型基础上融入全文本分析,通过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引文和Altmetrics对应的次数类、位置类和情感类全文本指标融合为学术和社会影响力指标。[结果/结论] 结合全文本分析的评价模型可实现对论文的综合评价,并将其分为明星型、名作型、专业型和普通型四大类型;可增强论文影响力评价的深入性和准确性,弥补被引频次等指标的片面性;模型中的两种影响力指标关系独立,评价层面互补,进一步提高了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全面性。
  • 胡泽文, 任萍, 沈佳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从不同学科领域识别出"睡美人"论文并在科学界中广泛传播与使用,能够极大程度实现此类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促进科学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方法/过程] 综合运用K值算法、三指标法和文献被引延迟指数,从神经科学领域1990-2010年发表的905 418篇论文中识别出"睡美人"论文,并对"睡美人"论文的期刊分布、论文篇幅、作者数量和睡眠特征等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结论] 实证结果显示:1融合K值算法与三指标法能够从神经科学领域90余万篇论文中识别出26篇"睡美人"论文,识别准确率较高;2文献被引延迟指数方法识别出的"睡美人"论文数量较多,达到65篇,识别准确率略低,然而该方法的计算效率较高;3两类方法识别出的26篇共同"睡美人"论文的睡眠深度范围为0.11~1.63次,睡眠时长相对较短,平均时长为9.88年。此外,除总被引频次外,神经科学领域"睡美人"论文形成的影响因素与期刊影响因子、论文作者数量和篇幅等特征均不显著相关。
  • 温芳芳, 杨倩倩, 李翔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切入,对学科交叉性进行测度并对其演化规律进行动态考察,以全新视角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交叉特征。[方法/过程] 从2011-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称中提取,基于关键词耦合方法计算23个学科间的交叉度,构建学科交叉网络,借助主要网络指标和可视化图谱测度学科交叉性并展示其演化规律。[结果/结论] 学科交叉度整体增强,但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异,社科类学科的交叉度普遍高于人文类学科。学科交叉源于学科属性交叉、研究对象交叉、学科范式交叉、科学主体交叉等,学科边界进一步模糊与拓展,但学科内核仍保持相对独立。
  • 张瑞, 姚童, 杨艳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学科交叉在人类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测量学科间的连接途径与方式对于为促进学科融合与共同发展、探索科学未知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 本研究对2013-2018年Scopus数据库生命科学领域内3 575 103篇文献进行统计分类,按照整个科学领域划分,从学科共现的角度描述生命科学领域跨学科知识交叉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指标分析不同学科交叉最短路径,以探究生命科学领域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不仅反映了生命科学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亲疏远近,而且发现了贯穿其中的多条知识传递路线,揭示了学科间直接互惠和间接互惠机制,对推动科学的进步与创新具有一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