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 全球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度重构,科技创新已跃升为决定国际竞争秩序重构的核心战略变量。因此,加强创新情报研究,有助于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占据先机、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方法/过程] 研究从理论视角,揭示创新机会识别、创新知识整合以及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创新情报理论来源,并提出创新情报概念内涵。在此基础上,从实践视角,分析创新情报工作与知识产权情报、科技情报和竞争情报之间的关联及实践特征。[结果/结论] 结合创新情报的理论与实践需求,本研究对创新情报研究进路展开研判,一则重点解决创新情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二则重点探究创新情报如何促进高水平创新、赋能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目的/意义] 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创新情报服务价值共创的机理,以期提升创新情报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创新情报的价值实现。[方法/过程] 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及TOE理论,从环境因素、技术因素和组织因素3个方面探究创新情报价值共创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仿真分析,探索关键因素及组合因素的动态关系。[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创新情报产品标准和隐性需求对创新情报供需匹配水平影响较大,创新情报机构、创新环境、情报技术投入、算法优化及创新情报产品标准等变量协同发展对创新情报服务价值共创影响显著。
[目的/意义]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是新时代中国应对外部科技封锁、掌握未来高科技产业主导权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方法/过程] 研究对创新情报、国家创新体系等概念与研究进行分析,梳理了情报工作赋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演进历程,并基于创新链理论,从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和创新过程3个方面解析创新情报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逻辑,从而提出创新情报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创新情报赋能国家创新体系的实现路径将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开发应用和商业产业化3个方面。通过这一路径有助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内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过程,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从而共同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的高质量发展。
[目的/意义] 目前的共词网络仅能捕获知识实体在同一文献中的关联,难以建模跨文献的知识实体关联,并且缺乏语义信息。此外,现有的跨文献知识实体网络在建模知识实体的跨文献关联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完善的跨文献知识实体共现网络构建方法。[方法/过程] 本文结合引文内容分析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基于施引文本—被引片段对的跨文献知识实体共现网络的构建方法,并通过微观引文重要性来区分知识实体的同文献关联和跨文献关联。随后,本文将构建的跨文献知识实体共现网络与传统共词网络、基于施引文本的知识实体共现网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结论]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实证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网络规模更大,知识实体间关联更为丰富,且具有一定的稀疏性和“小世界”特性。在知识实体重要性评估中,基于该类网络的加权度中心性方法蕴含着更丰富的信息,与频次方法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且表现出更强的区分能力。通过该网络挖掘的研究主题更为集中凝练。本文综合运用了知识网络、实体计量和引文内容分析等领域的方法,不仅有效推动了这些领域的边界延展与交叉融合,还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撑。此外,本文对推动科学文献的知识发现与利用、提升研究人员的认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快速发展,多模态命名实体识别(Multimodal Named Entity Recognition,MNER)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最新研究表明,基于视觉Transformer的视觉语言模型在性能上优于传统的基于目标检测器的方法,但目前尚缺乏对基于视觉语言Transformer的MNER模型的系统性研究。[方法/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端到端框架,旨在深入研究如何设计和训练完全基于Transformer的视觉语言MNER模型。该框架充分考虑了模型设计中的所有关键要素,包括多模态特征提取、多模态融合模块以及解码架构。[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的表现优于所有基线模型,包括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方法,并在两个数据集上取得了最佳整体指标。具体而言,该模型在Twitter-2015和Twitter-2017数据集上分别获得了80.06%和94.27%的整体F1分数,相较于目前最先进的视觉语言模型,分别提高了1.34%和3.80%。此外,该模型在跨数据集评估中表现出优于基线模型的出色泛化能力
[目的/意义] 本文基于情绪唤醒度, 效价理论, 利用大语言模型构建网络问政文本情感数据集, 并提出相应的情感分类, 方法。[方法/过程] 首先, 基于情绪唤醒度, 效价理论构建, 个情绪区间和个情绪标签的情感体系。其次, 利用大语言模型对网络, 问政文本进行细粒度情感标注, 构建高质量的情感分类数据集。最后, 在此基础上, 本文提出了面向该类情感分类体系的情绪识别模型, 并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构建, 数据集的质量和情感分类方法的有效性。研究为网络问政领域的细粒度情感分析提供了可复制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方案。
[目的/意义] 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以往研究以及近年来发布的相关政策文本,发掘其中蕴含的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导向,构建出一个科学全面的理论体系,进而为开展评价工作、制定政策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精准指导。[方法/过程]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从中国各级政府官网上获取到的2019—2023年这5年来的共计276份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的政策文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政策文件中关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导向,构建了以基础能力导向、需求导向、企业发展导向和创新环境导向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目的/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有赖于多领域的联动协调,在转型升级进程中面临多重因素叠加交互下的政策协同问题。[方法/过程] 本研究通过挖掘、量化国家和3个省份智慧城市相关政策的文本主题,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智慧城市政策协同的力度和结构进行了演进分析。[结果/结论] 27个政策主题以顶层设计、基础保障、融合互促、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等方式与智慧城市建设形成协同,在协同力度上经历了“空白期—起步期—活跃期—转型期”4个阶段,央地政策协同主题的比例总体上趋向一致,区域间存在差异。本研究弥补了相关研究在量化分析和整体性、系统性上的不足,创新了政策协同力度、结构的演进分析方法。
[目的/意义] 网络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的检测对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关键节点检测研究忽略节点在多条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关键节点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引入有向联合图的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群组检测方法。[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整合多条谣言传播树,构建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获得涵盖多条谣言传播的网络结构图。其次,在该图中挖掘出节点发布谣言数量、传播谣言数量以及影响力三维指标,实现对图中节点重要性的量化。最后,通过计算依据重要性排序的节点谣言信息覆盖率,检测出谣言传播中的关键节点群组。[结果/结论] 实证研究在公开数据集上展开,通过对数据集进行标注和可视化处理,构建了基于数据集的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实验结果显示:与已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上均有所提高。
[目的/意义] 揭示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反转形成机理,帮助政府有效应对突发灾害,提升舆情治理效能。[方法/过程] 聚焦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两类突发事件,基于WSR (物理—事理—人理)理论,构建突发事件舆情反转形成模型,采用NCA与fsQCA方法对40个热点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运用PSM方法分析了不同组态对舆情反转的影响作用。[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反转的形成路径可归纳为客体缺失型、意见领袖代表型、网民主导型3种类型,不同类型对舆情反转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舆情反转多受事件本身影响力和网民关注度的影响;在事故灾难事件中,则更容易受到权威主体和意见领袖的驱动。
[目的/意义] 在学术研究领域,衡量学术成果的影响力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议题。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依赖于被引频次,即“引用关系”。然而,随着社交媒体和在线学术平台的兴起,学术成果的“关注度”也成为重要的评估维度。[方法/过程] 研究梳理目前基于引用与关注的相关指标及学术影响力评价相关研究,结合引用与关注指标构建了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论文学术影响力评价模型由潜在影响力、专业影响力、传播影响力、社会影响力4个维度构成,且模型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完善我国科研评价体系具有参考价值。
[目的/意义] 识别科学论文在引文网络中的不同角色,从网络结构和规模两个维度分析其对知识扩散的作用与机制。[方法/过程] 基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5本期刊2011—2015年的论文(目标文献集)及双向引用数据(目标文献的参考文献集和施引文献集),构建多层级引文网络,并通过BERT算法计算目标文献集与施引文献集、参考文献集与施引文献集论文的摘要相似度,根据相似度差异将科学论文分为传播者、触发者、中间人和局外人4种角色。[结果/结论] 在引文网络中,不同论文角色对知识传播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传播者与中间人论文对引文网络结构和知识扩散规模影响较大。前者主要为综述型论文,在知识扩散中提供知识导航。后者多为理论或方法型的论文,为后续研究提供可溯源的知识路径。触发者论文多为理论及方法创新型的论文,激发后续的知识创新及促进科学发展。局外人论文与其参考文献及施引文献的联系较弱。
[目的/意义] 专利的创新性测度是专利技术质量评价的关键。基于传统引用的专利创新性测度仅考虑物理引用的外部特征,无法充分反映发明创造过程中真实的知识吸收过程。引入语义引用信息的专利创新性测度有助于更为全面、准确地揭示专利的知识和技术基础,为细粒度的专利创新评价提供支持。[方法/过程] 本研究首先运用规则和句法分析抽取相关专利和论文中的知识元;其次,利用Sentence-BERT和Word2vec模型进行知识元的向量化,并计算向量的余弦相似度以确定专利语义引用;然后,从科学和技术知识吸收的数量、质量、广度维度,以及技术影响的数量和质量维度实现专利创新性测度;最后,选取量子计算领域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方法能够提升专利创新性测度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专利审核和评估提供支持。
[目的/意义] 针对欧洲国家制定的国家开放科学政策展开量化评价分析,以期为我国制定与完善开放科学政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 选取11个欧洲国家制定的国家开放科学政策作为研究对象,从政策主题、政策工具和政策效力3个维度展开量化分析,并据此构建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和PMC指数模型,针对欧洲国家开放科学政策文本进行量化评价与全面分析,为推动我国开放科学政策实践进展提出建议。[结果/结论] 11项欧洲国家开放科学政策整体评价结果为优秀水平,通过政策评价分析发现其中存在不足与可借鉴之处。建议我国尽快参考欧洲国家的先进政策实践,加强国家战略层面的开放科学政策顶层设计,多个政策主体协同推进构建开放科学政策体系,协同运用多种政策工具推进开放科学实践进展。
[目的/意义] 当前关于政府数据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运用元分析与模糊集QCA组合分析,尝试得出关于政府数据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的普适性结论,以期为政府数据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系统性文献筛选归纳政府数据服务质量影响因素,运用元分析方法揭示不同因素对政府数据服务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已上线的22个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作为研究案例,借助模糊集QCA方法探明政府数据服务质量提升的3种组态路径。[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制度支持、个性化服务、准确性、基础设施、便利性、感知价值、用户信任是影响政府数据服务质量的关键要素。制度—信任驱动型、个性化—信任驱动型、制度—个性化驱动型是服务质量提升的组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