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特约稿件

  • 申静, 杨家鑫, 杨晓荣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构建智库知识服务价值链模型对于促进智库知识服务增值,提高智库知识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开放式创新范式,结合知识价值链模型、知识螺旋理论和开放式服务价值链模型,在分析智库知识服务价值链的基本活动和运行特点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开放式创新的智库知识服务价值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实证验证;应用模型和实证结果,提出加快形成中国智库知识服务价值链策略。[结果/结论] 构建的模型全面显示了智库知识服务价值链的3个基本活动、4个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以开放循环为基础”“基于协同创新生产知识”“以知识服务增值为目的”的智库知识服务价值链运行特点;应用该模型能够为智库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增值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建议中国智库采用加强政策分析工具方法开发、促进内部知识流动和共享、推行全球化合作模式、增强吸引外部专家力度、拓宽知识成果传播渠道等策略,加快形成其知识服务价值链。

  • 情报方法与技术创新

  • 陈文杰, 胡正银, 石栖, 卢颖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科技文献复杂知识对象对科技文献中的深度知识内容进行细粒度、全面的知识表示,可有效支撑数智驱动的科学发现与知识发现,是重要的科技创新要素。[方法/过程] 首先,通过轻量级本体构建、BRAT知识标注和Neo4j知识存储等步骤实现领域知识图谱构建,其次,本地化部署大语言模型ChatGLM2-6B并通过低秩适应(Low-Rank Adaptation,LoRA)技术微调模型,最后基于思维记忆(Memory of Thoughts,MOT)机制将知识图谱中的复杂知识注入提示中,通过与大语言模型的多轮问答从科技文献中抽取出复杂知识对象。[结果/结论] 以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为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融合知识图谱与大语言模型的抽取方法优于大语言模型单独支撑的抽取方法,在准确率P、召回率R和F1值3个指标上分别提升14.1%、10.3%和12.3%。知识图谱能够增强大语言模型对科技文献的复杂知识对象抽取能力,提升OSC领域的科技文献挖掘效率与准确性。

  • 柳亚, 朱莉, 毛谦昂, 王佳鑫, 颜嘉麒, 陈曦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现有的引文推荐方法大多采用基于元路径的网络表示学习方法,但该类方法通常存在忽略节点间复杂交互、过度依赖领域知识等问题。[方法/过程]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异质图卷积网络的方法,旨在有效融合多维学术特征来提高推荐的准确性。首先利用预训练的BERT模型提取论文语义特征。然后设计一个注意力感知的图卷积神经网络以自动学习异质学术信息网络中节点的邻域信息。最后融合网络结构和语义信息以生成论文表示。[结果/结论] 在3个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各项指标上均优于基线模型。案例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该方法在引文推荐任务中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 信息行为与用户研究

  • 王馨悦, 刘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索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进步的时代背景下, 如何开展信息行为研究以提升个体在信息环境中的"幸福", 为建构更具包容性和支持性的积极信息社会奠定基础。[方法/过程] 基于对积极心理学和积极信息科学的理论溯源、信息行为研究与积极心理学研究间相互赋能关系的讨论, 本文定义了积极取向的信息行为研究的范围, 即关注信息行为研究中的积极因素以及如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消极事件或现象, 从中挖掘积极效应。[结果/结论] 本文基于塞利格曼提出的PERMA框架五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 构建适用于信息行为研究的I-PERMA框架, 并依据该框架中的元素, 系统调研和梳理了现有相关研究内容(包括情绪调节、心流、协同信息行为、深度休闲、创造性、信息韧性等), 据此提出未来值得研究的内容, 包括在心流中构建"幸福"的日常生活、以协同合作促进积极的人际关系、以创造过程孵化创造性和在转折中发展韧性。本文提出了基于I-PERMA框架的信息行为研究新方法、以积极体验为导向的信息系统设计原则和融合信息韧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新模式。

  • 张艳丰, 黄亚婷, 高靖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厘清大数据环境下个人数字囤积行为的特征并识别其驱动要素,有利于为个人数字囤积行为的研究提供价值参考,为个人减少或合理地进行数字囤积行为提供引导策略。[方法/过程] 基于元人种志方法构建个体因素、情感因素、认知因素、信息因素和技术因素5个维度下个人数字囤积行为驱动要素指标体系,再结合粗糙集理论对指标因素进行约简。通过Grey-DANP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各级因素影响指数关系和权重。[结果/结论] 结合驱动要素原因度、中心度等分析结果,从个体、情感、认知、信息、技术5个维度对应提出个人数字囤积行为的引导策略,即培养数字存储习惯、定期清理数字文件、明确数字资源需求、优化信息质量问题。

  • 产业情报与技术预测

  • 王金凤, 常瑜, 张珂, 冯立杰, 周炜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开展目标领域技术演化路径识别及创新类型分析,可为企业制定前瞻性技术创新策略提供实现方法支持。[方法/过程] 首先,本文采用SAO语义分析方法准确识别了技术节点,并以多维技术创新地图的创新维度导航,借助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实现技术节点的自动归维;其次,根据技术节点间的语义相似度及其涉及的创新法则,构建了全景技术演化路径;最后,利用技术邻近度指标与创新周期指标,研判了技术演化路径的创新类型。[结果/结论] 以石墨负极材料制备技术为例,剖析了该技术的技术演化路径及其创新类型,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可行性。

  • 郭锐, 董坤, 张晓惠, 陈可鑫, 高义峰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产业链融通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其中技术合作是产业链融通发展的核心方式,厘清产业链上中下游技术合作现状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文提出面向产业链融通发展的技术合作超网络构建方法,并从多个维度对技术合作特征进行分析,揭示产业链技术合作发展现状与趋势。首先利用专利数据构建技术创新合作子网络、技术转移合作子网络与技术许可合作子网络,并通过节点映射构建产业链技术合作超网络;其次,从技术合作演化、核心合作团体演化及技术合作模式3个方面揭示产业链技术合作特征;最后,以新型显示产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本文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更全面地捕捉技术合作的多维度信息,更加贴近实际产业场景,为系统揭示产业链技术合作特征提供了一种流程化、系统化的分析工具,同时为产业链技术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 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

  • 周文泓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研究新加坡数据治理实践,旨在探讨数据治理体系的组成内容及其实践策略,进一步推进数据治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方法/过程] 通过对新加坡的案例分析,可发现其数据治理体系的主要内容与特点:第一,建构理念显示发展中的数据赋能观,有待系统完备数据治理环境。第二,战略规划关联于国家发展大局,亦需独立部署体系化规划。第三,规则设计凸显个人数据保护,尚待扩充多元数据维度。同时,基础数据平台建设相对完备,尚需联动社会数据构建数据空间。最后,组织保障凸显多主体参与和能力培育并举,亦待充分深化协作机制。[结果/结论] 研究立足我国实际,提出启示性策略:一是在数据要素导向下建设数据治理环境。二是数据战略规划构建要求兼具开放关联与定向设计的要求。三是多形式规则体系的完备强调重点管理活动的提挈。四是由数据空间引领平台工具一体化建设。五是由国家数据局引领数据主体能力全面升级。

  • 卢加文, 陈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开放科学是解决全球性难题、推动人类发展的必要之举。作为全球开放科学的领导者,荷兰开放科学运动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已逐渐完善,可为我国开放科学实践提供宝贵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 本文首先对荷兰政府和各类社会组织官网进行调研,筛选出19个典型实践案例;其次从开放科学政策文件、基础设施、社会公众参与3个维度进行深度探析;最后总结荷兰开放科学实践特征。[结果/结论] 荷兰开放科学以寻求国际合作、构建本土伙伴关系为战略路径,侧重国家级政策统筹规划、专项与综合基础设施均衡发展以及多元化的社会参与形式。结合实际背景,我国既应接轨国际,亦需国内协力合作,同时要加速国家级政策体系制定、健全基础设施以及重视社会参与。

  • 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

  • 俞立平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期刊学术质量的直接评价指标比较缺乏,难以评价其产生的学术交流效率。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方法/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基于投入产出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一个新的测度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Journal Quality,JQ)指数。基于中国知网管理学期刊进行学术质量测度,并测度其学术交流效率。[结果/结论] JQ指数是测度期刊平均每篇论文学术质量的一个优秀指标;管理学期刊学术交流效率总体水平较高;少数期刊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其学术质量有待提高;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以提高期刊的学术交流效率。

  • 侯磊, 惠妤洁, 祝建华, 胡泽文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国际科研合作中的收益测度问题对各国家(地区)科技发展策略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基于学术论文被引情况,一方面提出“泛化收益”刻画国际合作对各国家(地区)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另一方面从零和竞争视角出发,提出“零和收益”刻画国家科研竞争力的提升。[结果/结论] 虽然国际合作为多数国家(地区)带来影响力上的泛化收益,但对自身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地区)却会带来负向的零和收益,最终将削弱这些国家的科研竞争力。本文透过零和竞争的视角,为国家科研系统国际化相关策略的制定提供新的视角和宏观指标的参考。

  • 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

  • 谭春辉, 周一夫, 涂瑞德, 周阳, 李玥澎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旨在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探究有组织科研的内涵定位、困境阻碍及其运行策略,为加强我国有组织科研工作提供相关决策支持。[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三螺旋模型和有组织科研运行实际,确定我国有组织科研的参与主体;其次,通过文献和网络调研,界定有组织科研的定义内涵和主体角色,归纳其开展过程中的困境阻碍;最后,总结提出强化有组织科研的运行策略。[结果/结论] 研究确定了我国“有组织科研五螺旋参与主体”,并明确各参与主体在有组织科研中的角色定位;发现我国有组织科研存在科学问题凝练机制缺乏、主体协同机制不健全、管理保障体系不全面及人才建设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运行策略。

  • 张宇, 李楠, 朱世琴, 任福兵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明晰科技支撑人才现实需求是壮大科技支撑队伍的关键,更是培养适需人才的着力点。[方法/过程] 以上海紧缺人才目录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招聘信息为数据源,分别从宏观、微观层面梳理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支撑人才需求结构特征,为高等教育系统培养人才提供参考。[结果/结论] 科技强国建设进程中,上海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需要相当数量的视野宽阔、有特定科技领域专业学识、能够自主学习研究和规范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科技支撑人才,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数据智能管理、创新过程服务和创新质量管控4个维度助力科技自立自强。建议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系统性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现实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度。

  • 研究综述与前沿进展

  • 杨梓鑫, 张海涛, 吴川徽, 费瑞腾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随着社会结构复杂化和信息渠道多样化,单纯依赖政府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模式正面临诸多挑战。公众是应对和治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在线参与可以有效增强应急管理效果,并成为图书情报学、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因此,本研究通过整合相关文献,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公众在线参与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综述,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和理论框架及潜在的研究方向。[方法/过程] 本研究在概念溯源的基础上,对公众在线参与研究的时间演进、理论基础、方法论和事件类型进行了梳理。同时,重点分析了公众在线参与的前因、过程及结果机理,并构建了公众在线参与的理论框架。[结果/结论] 基于对前人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本研究站在新的立足点探讨数智赋能时代重大突发事件公众在线参与研究的潜在发展方向,以期为重大突发事件公众在线参与研究增进学术对话,为中国重大突发事件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新视角。

  • 王正超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探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大模型的应用及其限度,以期发挥大模型的技术赋能效应,助力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数智化转型升级。[方法/过程] 结合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梳理大模型应用于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逻辑理路,分析风险隐患并提出治理对策。[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首先,大模型能够从客体向度优化科学数据全生命周期形态、从主体向度激发利益相关者开放共享动力,从而有效驱动科学数据开放共享提质增效;其次,大模型应用带来脏数据与假数据的数据质量风险、内部威胁与外部攻击的数据安全风险、赋权与去权的数据权利保护风险;最后,应构建包含适应性治理理念、韧性治理机制和包容性治理工具在内的敏捷治理模式,以平衡促进应用与管控风险之间的张力,保障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中大模型的妥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