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 探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理,有助于丰富信息行为研究的理论范式,为深入解析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现象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方法/过程] 基于I-PACE理论模型框架,从“用户—情感—认知—行为”4个维度,对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进行模型要素解析,并利用现象图析学质性方法深入挖掘该行为的内在机理,构建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关系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揭示了移动社交媒体用户数字囤积行为机理可分为注意触发、认知判断、感知控制、行为反馈4个子机理。
[目的/意义] 数据故事是数据与故事的结合,具有叙事性和结构性,从叙事结构理论视角可以厘清数据故事的结构要素,进而构建数据故事模型,指导数据故事创作。[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叙事结构理论从故事点、叙事意图、叙事逻辑、视觉效果4个层次剖析数据故事结构,得到数据故事模型框架;其次,从原料层、目标层、结构层和呈现层4个层次构建数据故事模型,对数据故事构建的生命周期进行阐释;最后,通过制作山东省农业碳排放数据故事对构建的数据故事模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结论] 该模型能够指导数据故事的生成和结构要素的呈现,对于提升数据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逻辑性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目的/意义] “过滤气泡”是个性化推荐算法仅向用户推荐他们所认同、感兴趣的信息而造成的不利结果,体现为信息消费行为的选择性及个体态度的极端化。本研究旨在探索不同信息排序方式对于过滤气泡的干预效果。[方法/过程] 共招募38位参与者访问模拟新闻推荐系统,并将其划分到不同信息排序方式的组别中,通过服务器日志观测参与者的新闻点击与阅读行为,使用量表测量其态度极端性变化情况。[结果/结论] 信息排序方式不会影响用户的新闻标题点击行为的选择性,但会影响其新闻文章阅读行为的选择性及态度极端性变化:相较于基于偏好的排序方式,基于时间与基于质量的排序方式均会显著降低用户阅读行为的选择性,同时基于质量的排序方式还显著降低了用户的态度极端性。本研究不仅为过滤气泡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有效的方法论,还为个性化推荐算法设计提供了实践启示。
[目的/意义] 探究研究生持续使用AIGC推行学术实践意愿的影响机制,为推动AIGC在学术领域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引。[方法/过程] 整合UTAUT2模型及TTF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挖掘研究生持续使用AIGC开展学术实践意愿的关键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 绩效期望、个体创新性和努力期望显著影响持续使用意愿;任务特征和技术特征显著影响任务技术匹配;任务技术匹配对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效果没有成立,但通过影响绩效期望对其起到间接显著作用;学术道德规范在社群影响路径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弥补了现有研究对特定对象的忽视与定性分析解释力不足的问题。
[目的/意义] 基于多平台视角挖掘用户知识交流主题特征,构建用户画像标签体系,有助于全面理解用户利用差异化平台开展知识交流行为的规律偏好,为平台提供精确优化策略,为平台间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采集大众社交平台、兴趣交流平台、垂直知识平台3类典型平台中ChatGPT话题相关的原创博文及用户数据,采用BERTopic模型凝练知识交流主题,结合多平台数据特点,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知识交流行为属性和知识交流主题属性4个维度抽出画像标签,通过K-means聚类实现用户画像,呈现群组特征并进行平台差异对比。[结果/结论] 研究识别出了应用场景、行业进展、未来探讨、相关产业、咨询求助、热门话题、使用感受、风险监督8大知识交流方向及46个主题;根据属性特征将用户划分为专业贡献型、综合共享型、社交求知型和话题潜力型4类,平台间知识交流主题和用户画像存在显著差异,各平台应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方式,增强平台用户黏性。
[目的/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数字孪生技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管理智能化变革方面的机遇,并比较其与企业旧有信息资源管理模式的差异。特别关注数字孪生在信息资源协奏中的作用,这要求企业重新思考信息资源管理策略与实践,以适应新兴技术和数字化变革的要求。[方法/过程] 本文基于资源协奏理论和DIKW链理论,构建了数字孪生技术下企业信息资源协奏的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单案例研究方法,结合上海汇众企业精益生产中的数字孪生构建过程,采用一手和二手资料的方式,分析了数字孪生技术下企业精益化生产的信息资源协奏动因、过程和结果。通过单案例分析方法,对数字孪生技术下DIKW链和企业信息资源协奏的过程进行解析。[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在数字孪生技术下,企业信息资源协奏具有以下特点:在资源结构化阶段,资源序化是独特的资源协奏要素;在资源能力化阶段,以DIKW链中的数字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资源丰富化、资源加强化和资源构建是企业信息资源协奏动态机制的核心能力;在资源杠杆化阶段,数字孪生技术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进行资源部署和协调,为数字化转型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目的/意义] 效率评估有利于掌握平台开放效率情况。将SBM、Malmquist和Tobit模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评估框架,不仅可以评估当前效率,还可以分析效率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效率评估提供新的方法借鉴。[方法/过程] 以2019—2022年中国10个省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无导向SBM模型不需要预设生产可能性边界方向的特性,使平台效率评估更加灵活和全面;利用Malmquist指数可衡量时间序列数据效率变化的特性,帮助平台识别效率演变趋势;利用Tobit模型适用于分析截尾数据的特性,帮助识别效率背后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结果/结论] 省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效率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平均增长率为17.1%,其中深圳、广东表现较为突出,平台通过优化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用户体验、提升运营模式等措施,使整体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其他平台促进开放效率和成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平台的全要素生产率(M指数)平均增长率为17.1%,表明技术进步,但技术效率平均值下降,存在浪费或无效率问题。规模效率平均增长率为14.5%,但纯技术效率下降,表明平台需更注重提升纯技术效率;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受到平台数据综合水平、数据平台建设水平、组织准备度、财政支持水平和公众外部需求的交叉正向影响。数据的多样性、质量及可用性,以及平台的功能设计、用户体验等方面是提升效率的关键因素,政府的重视程度、财政支持和社会公众的需求直接影响平台的综合效率水平。
[目的/意义] 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是政府向公众开放数据的重要窗口。本文旨在对各省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影响力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为我国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基于链接分析法,并以社会网络分析法作为延续和补充,通过Google搜索引擎和Ucinet6.0工具获取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网页总数、链接总数、内部链接数等链接数据,同时从平台规模、平台链接数量特征、平台影响力特征和社会网络影响力4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对我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链接情况进行研究。[结果/结论] 各省数据开放平台整体影响力需要提高。平台之间存在派系划分以及“核心—边缘”结构,并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
[目的/意义] 识别和分析用户负面情感出现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中用户负面情感的传播,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方法/过程] 基于情绪认知理论和整合危机图式理论,结合已有研究和实际数据,构建用户负面情感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再通过问卷调查和DEMATEL方法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用户负面情感影响因素以及关键程度进行分析,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事件本身、安全危机、社会体制、社会文化、政府公信力、主体共情、利益诉求、风险感知、群体认同9个因素,基于该发现,本文从3个角度为用户负面情感的引导提供可行的策略。
[目的/意义] 不同突发事件或不同网络平台上的舆情信息扩散存在差异,本文构建数理模型研究舆情信息的不同传播扩散机制,度量舆情信息扩散差异,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精准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过程] 本文针对舆情信息扩散一般特征,考虑各突发事件和各网络平台的不同对舆情信息扩散的影响,提出舆情信息扩散指数的概念,构建一种基于幂映射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扩散差异性度量模型,并通过数值仿真研究参数对舆情信息扩散的影响。通过使用多起突发事件引发的网络舆情案例数据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同时利用多个案例验证本文模型对信息扩散预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扩散的差异性可用舆情信息扩散指数度量。舆情信息扩散整体规律一致,舆情信息扩散指数对舆情信息扩散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时间维度,还体现在舆情信息量维度。
[目的/意义] 性别差异问题在科研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对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轨迹中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对于制定人才培养和成长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研究以2018—2022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负责人为研究对象,对379名科研人员的履历信息进行编码处理,采用生存分析法研究了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轨迹中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图情档学科科研人员获得国家社科一般项目支持的群体中高级职称的占比男性较高于女性,其他无显著差异。Kaplan-Meier分析表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科研人员的成长速度在总体上要快于女性。Cox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在各个阶段对男性和女性的生存风险均有降低作用,会延缓科研人员的成长;机构流动经历会增加男性科研人员在副高阶段的生存风险,会加快其职称晋升速度;国外留学访学经历会增加女性科研人员在正高阶段的生存风险从而加快在该阶段的成长。研究结果为改善科研人员的性别差异提供一定的启示。
[目的/意义] 基金项目科学产出的评估与预测有助于优化基金资助效果、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对于科研管理部门优选布局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等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方法/过程] 首先,基于LDA模型识别出基金及其资助论文中蕴含的研究主题;然后,提出主题资助金额、主题资助期限、主题热度、主题质量和主题影响力5个指标,设计了基金资助的科学产出主题综合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提出了科学产出主题预测模型;最后,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社会与经济科学部资助的基金及其产出的论文数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通过实证,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社会和经济学部投入产出比较高的科学产出主题主要有政策与环境、科研发展与实践、健康与社会发展等,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对于优化基金资助效果、提高科学研究质量以及科研管理部门优选布局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目的/意义] 帮助学界深入了解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发展进程及其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通过对信息系统领域中使用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梳理,系统性地归纳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局限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任务技术匹配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户使用信息技术意愿、用户使用信息技术绩效、信息技术对用户满意度影响、用户持续使用信息技术意愿4个方面;研究存在“对群体层面的研究有所欠缺”“较少关注用户的认知和情感状态”“缺乏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横向对比”“缺乏引入新型技术可行性的研究”等局限性;不断扩充任务技术匹配理论的内涵和应用、对技术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进行横向对比、探索新型技术新的应用场景是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目的/意义] 旨在帮助学术界深入理解威慑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中的应用与进展,从而为未来该理论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方法/过程] 本文系统地梳理并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威慑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的研究文献,总结了研究取得的进展和不足之处。[结果/结论] 威慑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内的应用成果主要集中在“威慑理论在信息系统安全研究中的应用”“威慑理论在数字盗版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和“威慑理论在在线社交媒体偏差行为研究中的应用”这3个方面;研究中存在“惩罚的敏捷性视角研究不足”“缺少跨国家(地区)、跨文化和跨平台的横向比较差异研究”等问题。
[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使学界深入认识解释水平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并为后续相关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方法/过程] 通过梳理国内外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基于解释水平理论的相关研究,将研究主题归纳为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用户社交网络隐私悖论成因、信息系统设计与采纳这3个方面,系统性地整理了当前研究的成果和局限,并对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进行了展望。[结果/结论] 现有研究主要存在研究维度有待拓展、理论应用有待深化、研究对象有待丰富等不足,未来研究可在这些方面取得进展。
[目的/意义] 本文旨在厘清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填补国内信息系统研究领域在使用互动仪式链理论过程中的空缺。[方法/过程] 本文对国内外以互动仪式链为理论基础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得出互动仪式链在信息系统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局限和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结果/结论] 目前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研究、信息技术服务研究以及知识分享行为研究3个方面,鉴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从研究对象差异化、研究方法多样化、用户群体细分化、研究方向创新4个角度切入,不断丰富互动仪式链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