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特稿

  • 曹树金, 曹茹烨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ChatGPT的出现, 引领生成式AI迅速渗透至各行各业, 重塑产业形态。在此背景下, 情报学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探讨生成式AI驱动下的情报学研究与实践走向, 旨在为情报学更好地迎接AI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首先, 从研究问题、数据源、研究范式3个角度讨论生成式AI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 其次, 从综合性知识服务、学术信息服务、决策情报服务与社会信息服务4个层面, 深入分析生成式AI将为情报实践工作带来的变化; 最后, 结合ChatGPT的局限性, 讨论了情报学在融合生成式AI时应考量的问题, 以及情报学可做的贡献。[结果/结论] 生成式AI很可能会给情报学带来巨大的冲击, 但如果应对得当, 就能够促进情报学的提升, 创新情报服务模式。情报学应积极拥抱新一代人工智能, 探索与生成式AI交叉融合的路径, 但与此同时需保持客观审慎的态度。

  • 情报理论与前瞻观点

  • 王秉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在当今数据智能时代, 数据智能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领域的新术语和重大前沿课题。何为数据智能作为数据智能的最基本理论问题, 准确回答这一问题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方法/过程] 主要运用理论思辨与逻辑推理方法, 在梳理数据智能概念的现有典型认识的基础上, 提取关于数据智能概念的共性认识, 并给出数据智能的定义。在此基础上, 提出数据智能的构成要素, 并解释数据智能的多重含义。[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数据智能是指针对某一现实场景从数据中分析提取对管理有用的信息, 并用于服务和支持管理的能力。构成数据智能的四大核心要素是场景、数据、分析与管理。同时, 可将数据智能视为一种思维、产品、过程、能力或工具技术。

  • 魏明珠, 郑荣, 雷亚欣, 陈玉, 高志豪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全域产业数据治理是实现整体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 高水平产业数据治理能力能够有效释放数据效能, 提升数据价值, 从而赋能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与新模式。[方法/过程] 本文基于非对称创新理论构建"制度—市场—技术"三维框架, 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和必要条件分析(NCA)相结合的方法, 从组态视角对数智驱动背景下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结果/结论] 我国各省级政府的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集聚辐射效应。资金投入强度是数智驱动背景下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的关键瓶颈。存在5条提升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的路径, 为其他要素基础相似但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不高的区域提供了"殊途同归"的路径借鉴。

  • 杨瑞仙, 刘莉莉, 楚晨, 于政杰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当前, 好友推荐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交网络平台, 高质量的好友推荐在满足用户交友需求、帮助用户获取更多信息资源的同时, 还提高了用户与社交网站的粘性。[方法/过程]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 界定了好友推荐的概念, 梳理了社交网络中好友推荐的过程, 归纳了好友推荐方法, 总结了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 社交网络中的好友推荐依据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留下的记录, 帮助用户找到他们感兴趣的其他用户。现有的好友推荐存在冷启动、数据稀疏、动态变化、信息茧房、用户隐私等问题, 未来好友推荐可以从推荐的多维性、提供好友推荐结果的解释、设置用户反馈机制以及改进推荐系统的可拓展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 用户行为与用户研究

  • 孟玺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探索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制, 有助于完善我国虚假信息治理的知识体系, 为健全虚假信息的社会矫正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Planned Behavior Theory), 引入数字素养和风险感知两个变量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模型, 分析数字素养、风险感知、识别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影响机理。以371份样本数据为基础, 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 数字素养、感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社交媒体用户的虚假信息识别意向, 主观规范和识别态度对识别意向影响不显著; 感知行为控制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态度, 且在数字素养和识别意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数字素养不仅直接影响识别意向, 且通过风险感知和感知行为控制间接影响识别意向, 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虚假信息识别意向的最重要因素。

  • 顾晨昱, 陈素白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过度的在线健康信息搜索行为增加人们的焦虑并诱发网络疑病症,而网络疑病症会反过来加剧健康焦虑使人们陷入“信息茧房”,本研究从信息传播视角探讨网络疑病症成因,以期为“破茧”提供启示。[方法/过程]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从外因与内因两个维度构建结构模型,通过SmartPLS的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发现:①网络疑病症与健康信息茧房效应正相关;②积极元认知、健康自我效能感、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信息过载正向影响网络疑病症并进一步导致信息茧房;③主观规范与网络疑病症之间没有显著关联。研究拓展了网络疑病症与网络健康信息传播的研究范畴,并为在线健康信息实践治理提供参考。

  • 情报业务与情报服务

  • 李东升, 鲍玉来, 刘建华, 陈德旺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微信服务推文信息的命名实体识别是高校图书馆智慧服务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目前微信服务推文的命名实体识别领域中,存在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领域的实体名称多样、特征信息提取不明确等问题。[方法/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挖掘高校图书馆服务领域的微信服务推文文本,采用现有知识库和词典规则扩充句子语义信息,并在领域专家的指导下构建了一种高校图书馆微信服务推文文本的命名实体语料集ULICNER,实验数据集包含36 035条文本语料数据,7大类16个小类。采用基于BERT-BiLSTM-CRF的模型研究高校图书馆微信推文文本的命名实体识别方法。该模型利用BERT网络将大规模文本生成具有语义特征的字符向量,接着对输入文本序列通过BiLSTM获取文本特征,最后连接CRF获得最佳的序列标记输出。[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在构建的数据集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其F1值为98.75%,准确率值为98.59%,召回率值为98.91%,模型可以运用于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实体识别任务。

  • 袁满, 杜杨杨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质量模型为质量评估提供统一的术语和指导。然而,目前的质量模型存在术语不一致、适用性差等问题。尽管W3C和一些标准化机构也推出了一些数据质量知识表示模型,由于这些模型属于质量顶层本体,更具有通用性,不具有可操作性。如何让这些标准化的数据质量知识表示模型能够在特定领域有所应用、减少应用的门槛已成为一项挑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研究如何构建一套标准的、一致的以及适用的质量知识表示模型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首先,采用溯源法对DQV以及其他4个质量模型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质量模型共有的核心要素并组织为数据质量概念模型,从而解决术语不一致的问题;其次,针对数据质量提出一套建模方法,即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自底向上地构建一个标准的、适用的质量模型;最后,以语义准确性需求作为案例,利用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构建了相应的质量模型,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结果/结论] 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六步骤的质量模型建模方法。首先,对质量模型进行术语标准化;其次,提出的建模方法为用户提供一种思想,即如何应用和扩建现有的顶层质量模型并构建适合特定领域的质量模型;最后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

  • 徐云鹏, 上官莉娜, 许艳闰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探究不同类型公共危机信息对公众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的影响,对于信息发布方采取针对性宣传动员策略至关重要。本文站在公众视角,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探究公共危机信息来源、叙述方式以及二者交互对公众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的影响,对于提升信息劝说效果和公众防护行为遵从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本研究设计了2*2的随机对照前后测实验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①危机信息叙述方式对公众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数据型比叙事型更有说服力;②危机信息来源仅对公众风险感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官方来源比非官方来源更具有说服力;③信息来源与叙述方式的交互作用对公众风险感知和防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④公众风险感知对危机信息来源、叙述方式和防护行为的关系起正向中介作用。据此,本研究提出巧用叙述方式、搭建信源合作矩阵、合理引导风险感知等建议,助推公众采取防护行为。

  • 赵需要, 姬祥飞, 郭义钊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国内数据交易平台在产业创新激励上相比国外平台还稍显不足,而平台在朝着激励产业创新的目标发展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只有识别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优化平台。[方法/过程] 在介绍数据交易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罗列了主流的数据交易平台,并剖析了贵阳数据交易平台的交易流程,后以该平台为例,应用扎根理论方法缕析出影响平台运行的因素,构建了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影响贵阳数据交易平台运行的有安全保障、平台设计、运行环境、数据资源4个主要因素,而后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阐释。

  • 信息传播与信息规制

  • 王晰巍, 李玥琪, 于雪, 赵丹, 周佳君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及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可更好地保证网络虚假信息传播的可追溯性,对实现网络舆情治理和打造网络舆情生态空间具有积极作用。[方法/过程] 本文基于信息传播理论和信息生态理论,分析了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构建了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因素模型。采用网络爬虫获取Minds平台社交媒体数据对提出的模型及假设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区块链环境热度、区块链信息偏好、区块链技术偏好和信息人影响力是影响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因素。其中,区块链环境热度、区块链信息偏好、区块链技术偏好和信息人影响力对区块链网络舆情传播态势有正向影响,图片信息上链偏好和视频信息上链偏好对区块链信息偏好有正向影响,信息上链偏好同区块链信息偏好呈负相关,区块链信息偏好对区块链技术偏好有正向影响,区块链信息偏好对区块链环境热度有正向影响;上链粉丝用户数量、上链关注用户数量对信息人影响力有正向影响。研究丰富了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过程的理论和算法,从网络舆情传播影响因素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治理区块链环境下网络舆情空间生态的对策建议。

  • 赵旭, 黄微, 张晓君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探究网络舆情受众参与行为规律,实现网络舆情受众参与行为精准靶向引导。[方法/过程] 考虑舆情受众参与行为多层渗透及重叠的二值状态改进SIR模型,构建网络舆情受众参与行为靶向引导模型,提出了靶向引导度决策算法,展开了仿真研究。[结果/结论] 初始靶向分量、舆情引导度对各层初始受众密度有一定影响,对总体初始受众比率影响不大。引导率变化对层间靶向转换有明显影响,中性层在舆情受众内驱行为中起桥梁作用。舆情受众内驱行为层面,以中性情感为舆情引导的最优靶向。

  • 刘百灵, 李洁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移动应用程序的隐私权限请求没有引起用户足够的重视,反而使其对隐私问题产生了倦怠,不愿意在保护个人信息上付出努力。探究用户隐私疲劳的影响因素,并设计新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对于缓解用户的消极心理状态,促使其采取隐私保护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借助多维发展理论,从技术特征(界面设计感知、权限合理性)和个体差异(隐私保护自我效能、隐私知识)双重视角,构建信息隐私行为(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的影响机理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相比于现有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用户对本研究设计的隐私权限请求界面的整体满意度更高。高水平的界面设计感知、隐私保护自我效能和隐私知识是缓解用户隐私疲劳的重要因素。隐私疲劳正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担忧负向影响用户的信息披露意愿和隐私保护脱离意向。隐私疲劳为“隐私悖论”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视角。

  • 研究综述与前沿进展

  • 高楠, 周庆山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新兴技术识别有助于及时跟踪技术发展动态,摸清技术发展脉络,更早地捕捉领域未来的发展契机。但一方面新兴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与特征属性;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与新技术的应用,新兴技术识别方法不断多样化与复杂化,因此,亟待对新兴技术定义属性与识别方法进行梳理与归纳。[方法/过程]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调研,首先明晰了新兴技术的概念和属性特征,并对相近概念进行辨析。接下来对新兴技术识别方法作系统性梳理,重点介绍定量分析方法,并将其划分为科学计量分析法、文本挖掘分析法、机器学习方法3类,还揭示了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新趋势,以及结果验证的常用方法。[结果/结论] 在对各类新兴技术识别方法的优劣势进行揭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有各类方法的共性问题,即概念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数据源类型选择不均衡,偏向性明显;“渐进式”回顾研究成主流,“跃进式”预测研究仍待发展,并针对每种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 张亚明, 宋雯婕, 刘海鸥, 苏妍嫄
    摘要 ( ) RichHTML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新冠肺炎持续蔓延的国际舆论场波谲云诡,如何把握舆情传播规律进而提升国际传播力与话语权,是新时代情报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面临的重大问题。[方法/过程] 以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为来源,辅以文献分析方法进行主题挖掘和观点提炼后,遵循“行为特征层—传播机理层—实践应用层”逻辑思路,述评国际舆论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主题并提出未来展望。[结果/结论] ① 该研究涉及情报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项学科交叉融合、支撑共建的系统性工程;②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传播群体行为、舆情传播机制、国际传播力提升3个主题进行研究;③未来可尝试不同学科之间跨界组合,围绕舆情画像塑造、传播规律探析、传播策略应用等视角展开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