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情报理论与前瞻观点

  • 司莉, 刘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为提升"一带一路"经济管理专题数据库的建设效率,进而增进沿线国家政策沟通与经济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方向转变,本文对专题库的标准体系模型及框架进行探讨。[方法/过程]以国家标准为指导,参考借鉴霍尔三维结构、EA理论和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标准体系的三维模型和框架。[结果/结论]构建的标准体系模型从适用范围、主题类型和数据流程3个维度展开;框架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包含3个顶层设计、4个主体结构和7个标准内容。所构建的标准体系框架满足专题库硬件、资源、服务和管理方面的需求,覆盖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经管领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为数据库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
  • 王秉, 周佳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从系统安全视角出发,开展安全情报态势感知理论模型研究,以期建立具有普适性的安全情报态势感知理论,这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安全态势感知理论。[方法/过程]首先,基于系统安全视角,明确安全情报态势感知的内涵。然后,提出安全情报态势感知的运行框架和安全情报态势感知建模三维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情报态势感知理论模型,并解析其内涵。[结果/结论]从系统安全角度看,安全情报态势感知是基于安全情报的安全态势感知,它包括安全态势察觉、安全态势理解、安全态势预测和系统安全响应。系统安全视阈下的安全情报态势感知可为系统安全态势感知预测及系统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提供有效范式。
  • 王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以论文、专利为代表的科技文献数值信息是技术科研活动和科技进展的客观反映,充分挖掘这些数据信息的价值,发现其中的动态变化,对技术发展规律掌握与未来演化趋势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方法/过程]针对数值型知识元知识表达方法相关研究的不足,本文创新性地设计出"研究对象—属性—数值—单位"(Object-Attribute-Value-Unit,OAVU)数值型知识元四元组表示结构,然后根据特定领域数值型知识元的词汇表达、句法特征与表达方式构造相对应的正则表达式实现数值型知识元的抽取。[结果/结论]以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研究领域为分析对象,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数值型知识元四元组结构较知识工程三元组结构在知识抽取结果方面更加准确,弥补了电化学领域表征技术发展水平的数值型知识元知识表示方法的不足,为科技文献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奠定了数据基础。
  • 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挖掘

  • 王萍, 牟冬梅, 杨鑫禹, 李桦, 彭浩, 李茵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探索基于数据特征的在线健康社区信息融合模式,推动多源异构在线健康社区信息向健康知识的转化。[方法/过程]在梳理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解析当前在线健康社区数据特征给信息融合利用带来的挑战,以序化论、转化论和融合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在线健康社区信息融合模式。[结果/结论]研究构建的在线健康社区信息融合模式,包括1个核心目标、4个融合层级、4个构成要素和4个融合阶段。
  • 陈东华, 张润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社区医生文本帖子、语音文章、视频文章、头像等多模态信息对患者用户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过程]本文以好大夫在线网站的医生与患者数据为基础,融合平台中医生语音、视频、头像等多模态信息进行研究,探讨多模态数据驱动下医生与患者在线平台交互的机制。[结果/结论]医生发布的各类多模态信息对其态度、服务和治疗水平的评价具有正向影响,提升患者对医生的好感和付费意愿,也拉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 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

  • 杨瑞仙, 郭孟含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相较于传统的文献知识流动特征而言,学术虚拟社区核心用户间知识流动特征和定量分析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此,本文主要从知识网络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揭示学术虚拟社区核心用户间知识流动的特征,以期为促进学术虚拟社区知识流动提供参考。[方法/过程]本文以"丁香园论坛"为研究对象,在构建用户影响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计算用户影响力,同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PageRank算法计算用户的综合影响力以识别核心用户,然后利用Python和Gephi软件从多个维度揭示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流动特征。[结果/结论]本文采用复杂网络方法对学术虚拟社区核心用户间的知识流动特征进行分析,从核心用户、地域、学科以及主题等多个维度揭示了核心用户间的知识流动特征,对后续研究知识交流表现形式及交流机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相关参考。
  • 王鹏民, 罗公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拓展科研人员合作创新研究视角,弥补过往知识共享博弈研究局限,明晰知识主体主观认知对博弈形式与均衡状态的内生性影响,提升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互的协同创新水平。[方法/过程]基于理论推演与现实依据,通过效用函数内生化、策略集合连续化、共有信念社会化,构建主观博弈视角下的虚拟学术社区用户知识交互的可变结构博弈模型。[结果/结论]由均衡分析与数值仿真发现,除了知识收益与交互成本等直观影响外,主观认知形成的声誉机制共有信念与社区奖惩机制等客观环境因素均能促使用户由"知识攫取"的不共享状态向"知识互补"或"知识协同"的共享状态演化,但主观认知博弈规则相较于客观环境博弈规则,能够进一步突破知识互补均衡,促成知识协同状态。
  • 用户行为与用户研究

  • 徐孝娟, 赵泽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短视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最具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对其用户非遗信息需求特征、参与因素以及各因素对用户参与行为作用关系进行探索,有助于提升短视频情境下非遗文化用户参与体验,并推动短视频平台中非遗文化垂直内容的良好发展。[方法/过程]本研究选取"黄梅戏"非遗短视频为例,以用户热门评论内容及用户统计学特征信息作为数据基础,基于信息生态学理论和卷入度文献,利用扎根理论提取"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4个信息生态因子维度作为影响因素,感知卷入及认知卷入作为用户机体中介变量,线上行为和线上迁移线下行为作为结果变量,人口统计学特征中如地域、年龄等作为调节变量,挖掘了用户信息需求特征,共同构建了非遗短视频用户参与行为模型。[结果/结论]结果发现,本研究范畴逻辑与S-O-R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各因素及作用关系有效拓展了S-O-R框架;其次,卷入度受信息人、信息维度影响最大,用户的非遗信息需求特征聚焦在"信息人—唱功实力""信息—内容剧情""信息环境—距离拟近"及"信息技术—社交互动"方面;且情感和认知卷入度对用户参与行为均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参与行为对情感卷入存在较大依赖;此外,非遗文化短视频呈现出特有的"虚—实"类情境应用属性,反应R维度的探究需突破影响因素均来自线上,实际线下因素,如线下打卡,同样具有效用影响。
  • 贺彩云, 胡蓉, 邓小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将传统推拉理论细化为四力博弈推拉理论框架,在提升该理论应用张力的同时,也能为跨屏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化分析提供有力支撑。[方法/过程]研究基于传统推拉理论,整合驱动力和制动力两个维度,构建内推力、内拉力、外推力和外拉力四力博弈推拉理论框架。基于该框架,站在"起点屏"视角,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深度访谈及相关研究成果,对跨屏行为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模型构建,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和WarpPLS 5.0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在跨屏行为驱动力维度上,作为内推力的用户跨屏偏好、用户生理驱动、用户感知有用,以及作为外拉力的突发事件、任务复杂度对用户跨屏行为意愿具有正向相关关系;而在制动力维度上,作为内拉力的用户感知高风险、用户感知高复杂度、用户低满意度,以及作为外推力的客观环境限制、设备操作难度高、软件可迁移性差对用户跨屏行为意愿具有负向相关关系。
  • 情报业务与情报服务

  • 金燕, 刘子琦, 毕崇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以多方调研为基础,探寻信息无障碍背景下APP适老化改造现存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助力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方法/过程]首先对适老化改造及信息无障碍相关政策进行调研,并以此为基准设计访谈提纲;其次筛选APP,对其适老化改造现状进行调研,同时对老年人进行访谈,获取老年人对APP适老化改造的需求;最后对多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找出当前APP适老化改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措施。[结果/结论]当前APP适老化改造与政策要求、用户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在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关联要素上存在一定优化空间,需要APP服务提供者重点改进,并与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协作,共同构建"适老化"的信息无障碍环境。
  • 周鸿岩, 王珊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大国竞争下我国企业专利运营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提升专利情报分析与管理能力是我国企业迎接挑战和获取持续专利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方法/过程]在分析大国竞争下知识产权博弈特点和我国企业专利情报管理紧迫性的基础上,从情报分析任务目标、情报获取、情报处理与归类、情报组合应用4个方面提出企业专利情报的分析流程与核心内容,设计了包含数据与资源管理、行为场景管理和变化情境管理3个维度的企业专利情报管理架构。[结果/结论]提出专利情报分析流程与管理架构,为我国企业在大国竞争新情境和新要求下完善专利情报管理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参考。
  • 数据共享与数据治理

  • 周林兴, 谢林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公共数据资源是城市化转型的核心要素,挖掘这一背景下其协同治理价值,探究其在组织、运行和资源等各层面的建设现状,对应提出优化策略,为其协同治理提供思路,助力城市数字化发展。[方法/过程]搜集研究10个城市数字化文件,解析其中协同相关内容,调查访问公共数据网站,获取有关现状和数据。[结果/结论]基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研究公共数据资源协同治理能够为其提供发展动力,打牢数据基础,凝聚城市能级提升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意识指向初步形成但政策保障有待加强;技术运用初见成效但平台协同有待深入;集群建设初获成果但资源融通面临壁垒。可从价值意识形成、主体角色明确、平台建设完善、中心集群打造等方面进行优化。
  • 周文泓, 吴琼, 田欣, 钟瑞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面向政府数据治理实践框架的研究旨在有效认识政府数据治理体系应有内容及其设计要点,从而深化数据管理内涵、方法与行动内容。[方法/过程]本文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例展开案例分析,基于其数据治理版块的政策内容设计、政策工具配套、组织架构设定、行动示范建设方面构建政府数据治理的实践框架并展开要点解析。[结果/结论]基于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政府数据治理体系的建设策略:多元化的政策内容扩充、多样化的政策形式配套、识别利益相关者建立协同机制、显性化联动数据管理实践。
  • 信息传播与信息规制

  • 卢国强, 黄微, 杨佩霖, 孙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基于微博主题语义内容的本征特质以及主题之间的互感耦合,结合网络用户参与主题讨论的用户影响力,对微博主题影响力进行分析。[方法/过程]以文本主题识别与主题相似度计算为依据,提出微博主题自感系数及互感系数;以不同类型用户以及对应权值计算用户参与主题讨论的用户影响力;综合主题自感系数、互感系数、用户影响力等指标因素,构建微博主题影响力计算模型;以"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考虑语义层面主题互感耦合,并结合用户影响力对揭示微博主题影响力具有更好的效果。
  • 张艳丰, 邱怡, 洪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阐明社交媒体信息迷雾演化过程,分析社交媒体信息迷雾演化机理,有助于深入研究社交媒体信息迷雾,为管理部门更好地应对社交媒体信息迷雾所致的问题和困境提供建议与对策参考。[方法/[JP]过程]辨析了社交媒体信息迷雾概念,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社交媒体信息迷雾进行探究,构建社交媒体信息迷雾演化机理关系模型,解析机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关系。[结果/结论]立足于社交媒体信息迷雾的机理研究,从社交媒体公司、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分别从管理和技术升级两个方面提出社交媒体信息迷雾应对策略。
  • 研究综述与前沿进展

  • 韩雷, 徐中阳, 邱均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在图书情报领域中,数据计量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健康信息学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文章梳理并分析了数据计量方法在国内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从数据计量学视角得出促进国内健康信息学研究发展的启示。[方法/过程]文章以近五年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健康信息学研究为例,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法从发文量、期刊来源、研究对象及研究主题分析了研究现状,其次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了数据计量方法体系,最后详细综述了各方法的具体应用现状。[结果/结论]数据计量方法在国内研究中的应用与国外仍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国内外研究中也存在数据规模不足、研究范式落后等共性问题。因此,国内学者应当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广开门路,扩大研究对象;技术驱动,创新研究方法;交叉融合,拓展研究内容。
  • 李佳, 邵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随着情境的不断丰富以及场景化要素在信息平台的嵌入,信息用户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动态演变。在这种情形下,为了对用户信息行为有效把握,本文从多个维度对现有信息行为研究成果予以梳理和归总。[方法/过程]本文跟踪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对国外研究成果从研究领域、行为挖掘、影响因素、持续意愿、接受体验、研究方法、情境感知、情境聚合、行为适配以及服务创新等进行梳理。对国内相关研究从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研究领域、接受情境以及服务创新进行归总。[结果/结论]以此为基础,从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维度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信息接受研究现状进行了比较,探讨了未来信息接受的研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