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题

  • 曹树金, 常倞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社交媒体中相关信息可信度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以微信为例,提出社交媒体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以期为用户、平台以及国家信息治理部门提供相关建议。[研究设计/方法] 基于问卷调查数据,从信息用户、信息来源、信息内容和信息环境4个维度对社交媒体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可信度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结论/发现] 研究表明,内容客观性、用户信任倾向、公众号专业性和环境外部性依次对社交媒体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可信度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用户知情意愿和好友关系强度对社交媒体中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可信度存在间接的正向影响,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影响关系。[创新/价值] 对社交媒体信息来源进行区分,引入用户知情意愿和环境外部性两个因素,提出对社交媒体中的公众号信息与大量重复出现的信息加强监管的建议。
  • 王秉, 宋欣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和情报是提升疫情防控能力的关键。因此,开展大数据环境下情报主导的疫情防控研究意义重大。[方法/过程] 首先,从理论层面出发,界定疫情防控、疫情大数据和疫情情报的概念。其次,阐述疫情大数据、疫情情报与疫情防控之间的关系。最后,构建大数据环境下情报主导的疫情防控模型,并解析其内涵。[结果/结论] 大数据环境下情报主导的疫情防控的关键在于将疫情大数据转换为有用的疫情情报,并运用疫情情报服务和支撑疫情防控能力的提升。
  • 张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理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机理,为政府部门和网络媒体针对性引控网络舆情及化解公共危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 基于融知发酵理论,在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的基础上,分别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酵要素作用机理和动态演化机理。[结果/结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发酵母体、发酵菌株、发酵酶和技术支撑、发酵环境等发酵要素在发酵吧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舆情发酵历经酝酿、爆发、整合阶段,最后走向衰退或变异,不同阶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
  • 情报理论与前瞻观点

  • 张海涛, 孙彤, 张鑫蕊, 周红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旨在探究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角色转变的动力机理,从而促进社区用户从低贡献度到高贡献度的转变,积极贡献知识,推动社会化问答社区发展。[方法/过程]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通过访谈、阅读文献、整理资料以及各级编码,得出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角色转变的动力机理并建立理论模型。[结果/结论] 社会化问答社区用户角色转变受资源因素、平台满意度、学习动机、个体特征、情感需要5个方面交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对5个因素深入分析,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并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化问答社区提出改进对策和建议,为社区的管理者制定完善措施提供参考。
  • 廖琳, 黄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基于微博转发与信息传播的话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之前的研究虽然对影响微博转发的因素进行了多种尝试,但多数只关注微博是否转发而很少考虑到转发数量,也很少探究影响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弥补上述缺陷。[方法/过程] 本研究以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将ELM模型和情绪认知理论结合,分别以"是否转发"和"转发数"为因变量建立逻辑回归模型和负二项式回归模型,探究了信源特征、信息内容特征和情绪特征对于微博转发的不同影响。[结果/结论] 部分信源特征和信息内容特征能显著增加微博被转发的可能性和转发数,并且粉丝数与被转发可能性和转发数之间呈倒U型关系;不同极性的情绪对微博转发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此外,高影响力用户与普通用户相比,其他信源特征、情绪特征和信息文本特征对其微博转发的影响更小。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结合ELM理论与情绪认知理论探究微博转发的影响因素,同时在模型中纳入了粉丝数的二次项,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启示。
  • 刘胜利, 潘云涛, 赵筱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基于科研诚信外部规范理论建构与理性决策的需求,[方法/过程] 本研究从社会基础与国家利益、权力运行与科研生态、自律与外部制度、规则创生效率、规则驱动力及个体角色定位、未来科研"生产力"升级与"科学-社会"运行逻辑变迁需求6个层面分析了科研诚信外部规范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结果/结论] 分析显示,在科学制度化进程中,关涉自由与秩序的效率、效能和正当性从根本上决定科学规范在特定时空阶段的具体内容与存在形式;合理进行科研诚信的外部规范,是调整科研人员间相互关系、实现机会公平,建立良性秩序,促进自由追求科研事业(或职业)、充分解放和发展科学社会中个人的天分与创造力、维护科学求真精神的制度性需求。研究同时指出,理性的科研诚信外部规范必须有效防范可能的"泛行政化"路径依赖风险,明晰政府"放、管、服"的边界。
  • 用户行为与用户研究

  • 王文韬, 张行萍, 王云弟, 刘咏梅, 谢阳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针对互联网时代网络健康焦虑日益严重的情况,从相关文献中抽取网络健康焦虑成因构建相关模型,以期得到缓解网络健康焦虑的启示,间接助力"大健康"事业发展。[方法/过程]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35篇样本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分析,抽取网络健康焦虑成因,据此得到网络健康焦虑成因的简化模型和具体模型,归纳总结网络健康焦虑产生形式,对应得到缓解网络健康焦虑的启示。[结果/结论] 内容分析结果显示,产生网络健康焦虑的因素主要有:信息性因素、特质性因素、认知性因素和行为性因素。网络健康焦虑发生的形式主要有3种:外在信息刺激、内在特质驱动及自我与环境失衡。最后,本文从刺激与机体博弈的角度提出了缓解网络健康焦虑的3种途径,总结相关启示。
  • 邓春林, 贾懿, 隆征帆, 姜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目的] 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研究微博用户情感倾向性,既可以使该方法在微博舆情研究中能够更好地被应用,又能通过对信息舆论监督,市场营销策略的提出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研究方法] 以微博用户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新浪微博"张扣扣事件"为研究话题,以扎根理论为研究工具,通过对采集的有效数据分析,研究微博舆情传播特征、过程、规律,并以研究结论为依据提出具体监管策略。[研究结果] 本文的研究方法具有开放性和严谨性,验证了扎根理论在微博舆情传播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拓展了微博舆情研究的新视角,针对于用户情感倾向性提出了网络舆情传播监管策略。
  • 郭财强, 明均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对用户持续使用意愿进行动态跟踪与数据获取,对于改善移动图书馆服务质量,促进移动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在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和任务-技术匹配模型的基础上,整合模型并设计一个纵断研究框架,持续3个月追踪194名移动图书馆用户,通过问卷获取其在T1、T2和T3这3个时间点使用移动图书馆的3次感知样本数据。[结果/结论] 实证发现:1)在用户使用移动图书馆的初期,即T1和T2时间点,其持续使用意愿主要受任务-技术匹配度、感知有用性和期望确认的影响;2)使用约3个月后,即T3时间点,用户的持续使用意愿主要受感知有用性、系统质量、信息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影响;3)满意度是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关键因素;4)服务质量是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重要因素。
  • 情报业务与情报服务

  • 徐宏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循证决策是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政府决策中倡导的一种做法,强调需要用理性的决策来替代意愿驱动的政策制定趋势,是建立在经过严格检验而确立的客观证据之上的。通过循证决策提高决策质量,并不是证据本身能够制定好的政策,而是它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潜在选择和解决方法的知识基础。[方法/过程] 除了理清循证决策的发展脉络外,首先需要搞清楚何为证据,以及证据与情报学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证据与决策间的关联,进一步通过案例分析政府机构和行政部门如何使用证据服务科技决策。[结果/结论] 证据在某些方面与情报有类似指出,其基础仍然是信息、数据和知识,在将信息作为证据进入决策或行动的过程中,信息就转变为证据,这与情报进入决策而发生的转变是类似的。
  • 张艳丰, 王羽西, 彭丽徽, 刘亚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通过对在线用户追加评论文本内容进行挖掘,有助于电商企业掌握在线用户发布后续评论的普遍时间规律,可以根据追加评论内容特征属性来指导厂家进行商品改进以及辅助用户的购买决策行为。[方法/过程] 从内容维度,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情感特征分析、词频共现分析和时间特征分析对在线用户追加评论文本分别进行文本内容挖掘。[结果/结论] 阐述了在线用户追加评论的内容情报特征及其与初始评论文本语义的关联与差异,揭示了在线用户追加评论行为时间滞后符合幂率分布特征。
  • 谭旸, 秦渴, 袁勤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本文从用户感知的视角,探究学术虚拟社区的激励机制对用户感知知识贡献效果的影响,为社区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建议。[方法/过程] 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基础,结合激励理论和动机理论,构建包含激励机制、感知交互质量、满意度和知识贡献意愿的用户感知知识贡献效果模型,基于164份有效问卷,使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结论] 物质激励会正向显著影响用户的感知愉悦和感知认同,精神激励和环境激励在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愉悦、感知认同和感知利他;感知认同和感知利他正向影响用户的知识贡献意愿,感知愉悦和感知认同正向影响用户的满意度;用户对学术虚拟社区的满意度正向影响用户的知识贡献意愿和感知知识贡献效果;用户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贡献意愿会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感知知识贡献效果。
  • 信息计量与科学评价

  • 侯剑华, 郑碧丽, 张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科学知识扩散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同时也带来新的研究挑战。数据驱动研究范式的兴起对原有的研究思维及框架产生重大冲击。[方法/过程] 为了适应新阶段、新范式的研究需求,在厘清科学知识扩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归纳总结知识单元理论、科学知识扩散途径、机理、测度的研究。立足新范式对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影响,提出一个面向数据驱动新范式的科学知识扩散研究基本框架。[结果/结论] 基于研究对象、理论维度、方法维度等阐释基本框架的主要内容,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研究主题和理论基础的参考。
  • 苏金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17"讲话后,国家两年多来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对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学术评价活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特别强调发挥同行评议方法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过程] 对政策文件进行内容分析,在总结归纳文件中与同行评议有关的核心观点基础上,对目前同行评议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有针对性建议。[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这些政策文件强调同行评议方法在学术评价中的作用,强调专家遴选及评审专家、评审过程的监督和公正问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同行评议方式、专家遴选、质量控制和评价效果等方面,谁来评、怎么评、评得怎么样是同行评议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三大核心问题。
  • 信息传播与信息规制

  • 刘春年, 肖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基于社交媒介用户在线评论的情感挖掘,能够解析用户情感强度与事件焦点的演化规律,从而有助于政府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应急活动进行有效安排。[方法/过程] 本文以"玛利亚"飓风为例,以相关Twitter内容文本为数据,在文本情感值与强度值计算的基础上,引入时间序列分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进行情感极性和情感强度分析用户情感演化特征及波动规律。[结果/结论] 1)信息的异化颠倒了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存在路径依赖现象,需要致力于异化困境、减少信息恐惧,进而实现信息的积极路径依赖;2)快速救援能力仍是民众关注的重点,公益募捐是灾后的热点话题,并持续向民众带来积极的情感影响,政府负面新闻则是网民负面情绪衍生的激发器;3)灾害事件后期舆论"失焦"现象明显,政府与媒体保持"同盟关系"有助于舆情聚焦。
  • 刘迪, 张会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在网络舆情治理的过程中,意见领袖作为关键节点,其在舆情传播演变和舆论引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方法/过程] 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借助于软件Citespace5.6.R2,以2008-2019年CNKI数据库中159篇文献为样本,从时间分布、主要研究力量分布、高被引文献分布等方面,对网络舆情治理中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研究进行分析,通过施引文献的名词性术语、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聚类分析、时序演进等,得出网络舆情治理中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前沿趋势。[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中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的生成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主题。基于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的舆情传播演变、关键节点识别、媒体融合视角的协同引导与治理,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前沿。
  • 研究综述与前沿进展

  • 张敏, 薛云霄, 张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移动政务是社会治理智能化的新尝试,其实施效果因地而异。其中,移动政务用户采纳行为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系统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探析其研究趋势,对未来我国社会治理中不断推进移动政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方法/过程] 基于关键词检索,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采样,经筛选获取高相关文献48篇,采用系统综述的研究方法,对理论基础、形成机理和研究趋势等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讨论] 国内外移动政务研究及实践尚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跨学科理论融合的创新性研究、基于研究领域细化分的创新性研究、基于研究范式创新的创新研究等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 张镨心, 钟欢, 刘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意义] 数字健康信息服务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缓解线下医疗资源紧缺与日益增加的健康需求矛盾的重要模式,其用户的系统使用行为问题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构建了用户数字健康系统持续使用意愿的系统解释框架,旨在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过程] 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方法,通过系统梳理和理论溯源从用户内部认知视角、供应商服务视角和整合视角3个研究视角分析该主题的研究现状。[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用户内部角度是数字健康持续使用意愿研究的主流理论流派,影响持续使用意愿的因素主要分为感知类因素、情感类因素和个体外部因素。供应商服务视角以信息系统成功模型为理论起点,着重供应商服务质量对持续使用意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仅从用户认知或者系统质量的单一视角难以全面反映复杂的持续使用意愿问题,以ELM模型为代表的整合研究将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趋势。
  • 简讯

  • 2020,40(9): 176-1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